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投资艺术 >> 投资艺术介绍 >> 正文 >> 正文

苏卉ldquo一众rdquo让我

来源:投资艺术 时间:2021/7/25

苏卉

苏卉,金融专业毕业,先后在证券、外资投资、财经公关、财经媒体、股权投资等行业工作,笑称其一直在围着上市公司和资本做服务。

窗外,烟雨氤氲中陆家嘴三件套时隐时现,偌大的会议室里错落有致地陈列着艺术品,静谧而不显空旷。坐在我对面的苏卉身着一件黄兰色条纹相间的衬衣,圆圆的镜片后面一双眼睛未语先笑,干练中透着亲和。

“最近工作上很忙,又逢老大中考,所以见面拖到现在,不好意思。”苏卉边说边招呼我落座。

“年轻的时候很有激情,处在一个亢奋的状态,工作中接触到那么多优秀的企业和人,有大量的东西值得你扑进去,花时间和精力去学,当时觉得特别有意义,有成就感。过了几年,看的事情多了,于是放慢速度,去思考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把脉络梳理得更清楚一些,学会多维度地去看一件事情。”

“有时候思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人又消沉了,对一些事物的怀疑和判断会束缚到自己的手脚,这时候赶紧再让自己走出来。有句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确实是到了思考的年纪,思考能让人更有效地往正确的方向走。”

苏卉若有所思地望向窗外。

与“一众”的链接

Q

“您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契机了解并加入‘一众基金’的?”

苏卉:“一众的成员周逸群和我是朋友,和她相识也是因为工作关系,她在证券公司,有着全职工作,和她在工作中有交集,接触后发现彼此有共同的认知,有相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属于不经常见面,但很有默契的那种朋友关系。她自身很优秀,包括工作、家庭,和现在很投入地在做一众,这一点我很佩服,她只是比我早一两年接触一众,但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全情投入。有一次我们几个人聚在一起时,逸群聊起了一众基金,问我们有没有兴趣。我是个对新鲜事物都想参与的人,就加入了,是两年前的事吧。加入后也参加了不少一众的活动,例如年会、资助、项目评审等,在活动中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一众。”

“一众”

给予的人生体验及感悟

Q

“接触‘一众’后,对您有什么触动吗?”

苏卉:“加入一众前,对公益的了解仅限于纸面上的认知,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加入到公益中来。企业性质的公益活动或组织,既有做公益的情怀,也有属于政府引导性质,包括扶贫,做一些点对点的工作,当然,确实可以拿到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另外,现在很多评级体系中也有‘社会责任’考核指标。而真正被公益所触动,是在接触了一众之后。”

“成为一众成员后我大致了解了一众的创办理念、组织架构、运作模式,按照我们的说法募投管退,即按照投资经历的四个阶段,募集、投资、管理、盈利退出这样的机制,一众不需要盈利退出这个环节,但要评估这个投资值不值得,有管理、回访的过程,也是一套成熟的公益基金流程,和我目前从事的股权投资里的基金运营模式很相似。”

“这个比较适合公益小白,一众的模式有些像FOF基金,可以投很多项目,可以看到很多公益的项目。”

Q

“目前好像是以儿童教育为主吧?”

苏卉:“对,不少是上海儿童教育为主的公益项目,包括青少年,但也有些拓展。前两年看过一些项目,有社区管理,可以放到大的教育范畴内。一众的模式我很喜欢,可能和我的经历有关,可以接触很多新鲜的事物,或者说有意义的事情。当然现在的规模不够大,一百来个人。”

Q

“好像成员进进出出,一直维持在一百人左右。”

苏卉:“对,成员维持在一百人左右,资金池每年大概在二十万左右,可以资助两个项目,一个项目十万。首先,很肯定一众的模式和在做的事情,因为喜欢,如果不出太大问题,应该不会退出一众,虽然由于工作和家庭的缘故,可能不会每次都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但不会选择退出。”

Q

“举个例子,和周逸群向您推荐一样,会向周边的朋友推荐吗?吸引周围更多的朋友加入进来?”

苏卉:“如果对方有意向,而且是适合他做的事情,会推荐,但不会强推。我也在想会不会有很多成员和我的想法一样。前些天和逸群聊天时还在说,接触一众之前,朋友圈里很少有关于公益的内容,接触的这两年来,因为加了很多朋友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js/8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