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开篇先强调一个重点:本文不是鼓吹大家去买高估值股票,事实上,笔者也是严格控制买入时的估值的,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买PEG超过1的股票;只是对于极少数的行业和公司,高估值也有其合理性,本文以CRO行业的公司在A股、港股、美股的业绩和估值情况举例说明这一现象。
既然聊到高估值的话题,首先当然要简单探讨一下估值方法,目前主流的估值方法有PE估值法、PB估值法、PS估值法,PS估值法好像一般是用在虽然还未盈利但发展前景非常好的行业,我个人一般情况下不愿意买未盈利的公司,所以这个估值方法就不说了。
PB估值法,我觉得它有比较多的缺陷,一个缺陷是净资产这个财务指标不好评估,尤其是对于特定的行业如金融属性特别强的行业,其资产评估的难度比较大,可能不同的会计师给出的评估价值会相差很大,而且资产价值一般是以原始价值入账,有些资产在没有重新入账的情况下是不允许进行重估的,这就会造成资产价值的失真。
另一个缺陷是,即使是同等价值的资产,其创造净利润和自由现金流的能力会相差非常大,比如,生产茅台的车间和炼钢的车间,虽然资产价值都是一个亿,但茅台的资产显然要比钢铁厂的资产有价值的多。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我很少用PB估值法。
那么就剩下PE估值法了,关于PE估值法内在的原理,我看到过一个似乎有些道理的说法是,它代表着社会无风险收益率的倒数,比如,中国目前的无风险收益率大概是4%,那么投入块钱,企业平均可以赚取4块钱,收益率的倒数就是25,那么意味着给公司的平均估值25倍就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估值。这个说法听上去有些道理,可仔细一推敲也觉得有说不通的地方,因为在发达国家,无风险收益率要远远低于4%,那这个合理估值又如何给呢?
经典的价值投资理论说了,长期来看,估值一定会回归到合理水平,可有些股票在长达5年以上的时间内,其估值一直很高,远远高于其业绩的增长速度,比如爱尔眼科即便在年和年两次大熊市里其估值也没有低于过50倍,难道这么长的时间里它们一直未回归到合理水平吗?显然不是,我认为市场不可能错5年以上,错的一定是我们自己的理解。
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经典的价值投资理论,实际上,在大部分时候我也是严格按照估值来买卖股票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不会买PEG超过1的股票。但估值确实是一门艺术,市场中总是会有一些鹤立鸡群的股票,它们享受着高于普通股票的估值,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合理的存在,这并不表示价值投资的理论失效了,恰恰是价值理论的放大。
但要强调一点,这种高估值持续的时间一定要足够长,我给它定的期限是至少3年,因为以A股的周期来看,很少有一轮牛市超过3年的,基本上是一轮大行情后,紧接着就是一波惨烈的下跌,大多数股票都会经历从高估到合理估值或者低估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某些股票仍然不会“放下身段”,那也许说明它的高估就是一种合理的存在,对于这些极少数的公司,我们也不能再用普通的估值方法来衡量其贵与便宜。
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恐高者”,当初在高瓴投资爱尔眼科时,百思不得其解,也曾经因为“恐高”而卖出了60倍的欧普康视和昭衍新药,但事后看,我以前的卖出也许并不一定对,我当初的理解也许有偏差,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思考,我现在有勇气买80倍的康龙化成,而且也很有信心我这次的决定不会错。
我们以CRO这个行业为例子来看一下,如果说CRO行业的公司在A股普遍估值高是一个特例的话,那么在港股和美股市场同样也是长时间保持高估值,那就说明CRO行业高估值并不是一个特例了,而是全世界的主流证券市场都认可的一个现象。
港股的CRO公司不必多说了,基本上保持着和A股的差不多的估值,我们再看一下美股里主要的几家的CRO公司的估值和业绩情况,可以发现这些公司的PEG也是远远大于1的,有的甚至达到3。
这几家公司虽然有的利润波动比较大,但营收是一直保持正增长的,说明即便是在已经告别高速增长的美国医药行业,CRO的发展速度也是要远高于行业平均速度的。
我们接着再看一下这几家公司的股价走势,下面4张图分别是:查尔斯河、ICONplc、PRAH、艾昆维的月K线,这4家公司的股价都是一直保持长期向上的走势,其中查尔斯河上市时间最长,其股价走势更有说明力。
同时要强调的是,在研究高估值股票的过程中,能被我真正认可其高估值的公司其实是非常稀少的,目前我能接受的高估值行业和公司应该不超过15家,这些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其业绩高增长的确定性非常高,首先是行业红利要足够大,其次是这种红利是真实的市场需求,不受政策、补贴等因素影响,第三是现金流必须要健康,不是那种增利不增现金流的“赚假钱”的生意。
既然几个主流证券市场都有极少数这种高估值的行业和公司存在,而且存在的时间也非常长,也许是我们应该改变观点的时候了,但对于这种高估值股票,我们最好分步建仓。
本文发布在备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js/5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