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
TopMoney-No.01
投资老兵的新征程
作者:董指导
编辑:戴老板
素材数据支持:远川研究
年9月,神州大地酷暑难耐,中国牛奶产业却陷入凛冬:奶价跌跌不休,成本3.4元/公斤的原奶收购价只有2.9元,比商店里标价3元1升的矿泉水还便宜。由于下游乳企收购量减少,挤出来的牛奶无法久存,奶农们只好忍痛将一桶桶原奶倒掉,甚至拿去喂猪。
所谓原奶,指的是未经处理过的鲜牛奶,是一切乳制品如液态奶、奶粉、黄油、奶酪、酸奶的原材料。这一轮原奶价格下跌,始于年,已经持续了两年半,似乎看不到尽头,即使是大型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也基本都陷入亏损,只能将卖不掉的原奶制成奶粉储藏。
行业一片愁云惨淡,朱雀投资的投资经理张延鹏却认为行业黎明快要来了,他收拾行囊,决定到全国各奶牛牧区、乳制品加工企业看一看。张延鹏的第一站是一家地区龙头企业,没想到到达的第一天,他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对不起”。
刚进公司,“对不起,辛苦您自己打车过来。”刚坐下,“对不起,请您在会议室再多等一会儿。”访谈开始,“对不起,我们今年经营效率确实不太理想。”结束后,“对不起,中午只能委屈您和我们一起吃食堂。”
张延鹏在来之前已经预想到了行业的困难,但没料到这家在当地响当当的公司,也不得不节衣缩食控制费用,来冲抵利润的下滑。甚至于在食堂吃饭时,平日里“饭菜不好,多担待”的客套话,都令人感觉是如此的真诚坦率。
这样的状况,并非只存在行业二线品牌,当张延鹏前往一线龙头公司调研时,也感受到了类似的境遇。
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虽然非常热情,但谈起行业的惨淡现状也只能摊手无奈。当张延鹏兴致勃勃地举出数字、拿出例子、找出逻辑、引出推理,来试图证明原奶价格已经到底时,接待人员的眼神里没有泛起一丝涟漪。
很显然,低潮的情绪影响到了行业里的每一个人,即使是从业几十年,经历过多次周期的资深高管,也不知道何时奶价能止住下跌颓势。在他们看来,这次不一样。
在之后的几个月里,张延鹏和团队其他小伙伴继续深入调研,从土默特左旗的现代工厂,到奶牛养殖户的地头田间,他们跑遍了乳制品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但发现情绪都是一片低落,悲观在蔓延。虽然业内有句名言,当周期类上市公司连盒饭都管不起的时候,很可能就是投资的最佳时机。但张延鹏对原奶价格到底的判断仍是饱受质疑。
投资是一门科学而又艺术的功课,逆流而行则是其中更为困难的一堂。“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这句话虽广为流传,而且往往也会带来丰厚的回报,但这也是一项要求极高的危险举动。不仅需要勇气、耐心,更需要对未来进行准确判断的实力,否则便会面临被证伪后的打脸,或是倒在黎明前的遗憾。
而原奶和乳制品行业投资的扳机,究竟应不应该扣下?
01
年,70年不遇的大旱侵袭全球奶源新西兰,原奶产量罕见地出现了下降,而由于中国等国家的需求持续旺盛,全球奶制品供不应求,价格暴涨。看到火箭般上涨的价格,全球农场主们纷纷加大了奶牛饲养数量,结果-15年奶牛数量激增,奶价应声而落,进入下降周期。
中国是乳制品消费大国,但并没有新西兰那样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条件(新西兰天然牧场占国土面积50%),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国内的原奶价格高于国外,因此严重依赖进口。但由于原奶是液体,运输不便,所以通常的做法是把原奶加工成粉末状态,俗称“大包粉”。
大包粉保质期长,运输方便,国内乳制品企业大量进口,并将其还原成液态奶(俗称“复原乳”和“还原乳”),用来替代原奶。因此,一名内蒙古呼伦贝尔旗奶农的生活品质,并不由家门口的奶价所决定,而是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万里之外的新西兰企业恒天然的报价。
年奶价进入下降周期之后,进口大包粉价格逐月走低,乳企纷纷减少收购原奶,改用廉价的大包粉来制作各类乳制品,对国内的原奶产业造成了重大冲击。欲哭无泪的北方奶农,跟那个“xx滞销,帮帮我们”的大爷一样,都被周期品价格波动的威力所冲击。
供需和情绪相互交织,这就是周期行业、大宗商品的魅力和玄机。对于投资者而言,打开玄机的钥匙,就是跟踪、预判,进场、等待。
从年开始,张延鹏和团队成员就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js/4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