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投资艺术 >> 投资艺术价格 >> 正文 >> 正文

风险投资人真相相互忽悠的世界,成王败寇

来源:投资艺术 时间:2017/10/16

1、“对内忽悠”3大典型症状

在这一篇里,我们将详细并分阶段地描述风险投资人与创业者相互之间“对内忽悠”的“典型症状”。但是在所有这些背后,我们要问一句,相互忽悠的世界“有多少信任可以重来?”

投资前期“忽悠”典型症状

核心词:TermSheet

创业者:卖“分歧终端机”

手拿多份TermSheet鼓动风投竞价

刻意伪饰企业表现

投资者:

“没诚意”,给了TermSheet不打算投

“借用”创业者创意

个别坏分子还可能要求返点

《非诚勿扰》中葛优活生生把一台“分歧终端机”忽悠给了范伟,可以说是艺术的夸张,但不少创业者把诸多如“垂直分众”、“山寨分众”或者“中国youtube”这样的企业在很稚嫩的时候就忽悠给了投资人,恐怕是不争的事实,也是风投最近就自己以往的大干快上反思得最多的地方。

风投表达初步想投资的意向,是从TermSheet开始的。所谓TermSheet(投资条款清单,termsheetofequityinvestment)就是投资公司与创业企业就未来的投资交易所达成的原则性约定。

“话说从前的从前,那时天还是蓝的,水还是绿的,VC没谈过五轮是不给TermSheet的,给了TermSheet是准备要投资的。”———这虽是VC间流传的玩笑,但还是可以证明,以往的TermSheet还是有类似于录取通知书的“含金量”的,而不像现阶段通胀贬值得厉害。

经历“就是想看、并不想投”的“非诚”类VC多了,很多创业者面对风险投资人的时候也留了一个心眼,甚至有企业“不见兔子不撒鹰”,不给TermSheet不给财务数据,因此TermSheet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信物”,但是“信物”满天飞本身就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另一方面,因为TermSheet通常会设置排他性期限,在签订之后风投可以从容地做尽职调查,因此部分VC已把先给企业TermSheet作为抢项目的一种策略,但是TermSheet也未必真是“兔子”———正如玩笑中所说,在TermSheet的背后实际投资诚意有多少,具体到各家风投,恐怕就是一件悬殊很大的事情了。

因此就有企业在签订了TermSheet之后,被风投拖上几个月最终没拿到钱而不了了之(最惨的是可能在这期间还碰上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导致企业“贬值”),难怪有创业者恨恨地说,不道德的风投,与耽误女人青春的男人同样可恶。

而学乖了之后的创业者也开始“多谈恋爱不结婚”,不着急签订TermSheet,而是找风险投资人多要TermSheet。在形势好的时候,经常有创业者手里拿着五六份TermSheet让风投相互之间竞价,特别是如果这其中有知名VC的TermSheet,那就相当具有“说服力”。一旦竞价,VC自身也可能不冷静,你给10倍市盈率,我给15倍,最后20倍,还可能是高价买到的“赝品”,难怪曾有投资人在公开场合表示,“最不喜欢让VC竞价的企业。”

但如果说TermSheet的问题都还是“游戏规则”之内的话,有一些做法就“纯属道德问题”了。除了一些情理之中的装积极的做法,创业者最常见的是对自己公司的情况造假,比如媒体曾曝光的在海外上市的某新能源企业,“看似繁忙的油罐车行来驶去,却始终未见任何油品装卸,更有员工自曝,‘那些车都是租来的。’”

而风投方面最为不能容忍的可能就包括,极个别风投私下里找创业企业要求投资“返点”,因为风投作为GP的收入是来自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和一定比例的激励收入,“但是我投资了这家公司,我个人会有什么好处?”一些把个人利益放在这个链条上的VC,就可能会个人要点公司的股份,或者直接要求一定比例的投资现金作为返点。

还有一种情况,是风投“借用”(在创业者看来就是“抄袭”)的作法———风投每天可能会收到相当多来自创业者的商业计划书,有部分风投可能会把有价值的创意移植到其他公司。风险投资人中还可能有一种创业合伙人(EntrepreneurinResidence,EIR),他们有创业经验,同时参与评估项目,而创业者的想法,有可能就是触动他们下一次创业的灵感。

2、“对外忽悠”的典型症状

一位成功企业家至今仍对当年差点被风投“搞死”的经历心有余悸。当时企业在经历了A轮融资之后,产品逐步成熟,也想进一步扩充资金。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风投L先生。在交谈之后,L先生对这位企业家的公司十分赞赏,当场就要作势签支票。“要不这样,我们搞个隆重的融资发布仪式,当场签约。”然后风投对企业家说,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回去花钱,把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弄上去,之后争取三年上市。

这位企业家兴冲冲地跑回去,从自己创业的小办公楼里退出来,花几十万租了个看上去比较像样的办公地点,交付了租金之后开始装修。

这期间该风投也到公司做了尽职调查,但是却始终没有实践最后签支票的一步——事后才知道,这家基金已经投资了该企业家的竞争对手,尽职调查是为了掌握更多关于企业的数据与内部情况。而这使得本来就缺钱的企业家在搬回原来地方的同时,又不得不支付租楼违约金,公司也险些就此一蹶不振——而这位风投至今仍活跃在业界。

面临忽悠与被忽悠的“灾后重建”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业界的笑话中总有夸张的成分,而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笑话和不那么好笑的现实例证,但如果用“忽悠”来形容风投群体特征,显然对那些用心工作、尽心扶植企业成长的投资人不够公平。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业内普遍存在忽悠与被忽悠的现象,虽然可能“震级”不一样,但每次发生都可以看作是对诚信理念的摧毁,以此形成的负面效应甚至是恶性循环后患无穷———创投可以忽悠企业,企业反过来也可以以种种“中国式手段”来对付创投,最终只能是越来越恶劣的商业环境。因此,创投行业面临的“灾后重建”任务艰巨。

根据赵本山对范伟“早期、中晚期”症状的总结,创投和企业之间往往也会体现出不同时间段的典型症状,而“忽悠”种种怪现状也可以分为创投和企业家之间的对内忽悠,以及包括对媒体、对公众(包括对二级投资市场的股民)、对同行(其他风投)的对外忽悠。

而公平地说,如果按“主观”和“过失”来划分,“忽悠”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归为纯粹的“人品”和诚信问题,但也不排除有当事人“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企业形势、行业形势、包括资本市场错误的判断,而从客观上起到了对忽悠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一开始就抱着忽悠心态的,也有到后来被“逼上梁山”的……当年有一部老外写的《MrChina》专门讲自己是如何被中国合作者忽悠的,而近两年来风投界的类似主题素材也足可以写成一本著作。

为什么创投界会有如此多的“七十二变”忽悠?归结起来无非是“机会多,法规少,人才缺”,在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商业机会,众多行业都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在资本市场造就的“创富神话”刺激下,人选择多难免有急功近利的做法;而另一方面,风险投资行业在中国还刚刚起步,随着创投队伍在短时期内的大量扩充,其中难免良莠不齐,有水平、有经验、熟悉中国本土市场的创投人士还远远不够,而这个行业也更多地还处于以游戏规则做事,而不是以准则和信条来做事的状态。

这一期我们先来看看“对外忽悠”的典型症状,下一期我们再着重看看风险投资人与创业者相互之间的“对内忽悠”。

“对外忽悠”的典型症状

对外忽悠的典型症状包括:“兑水”夸大融资数据吸引眼球、同行之间玩“击鼓传花”、相互抢单、忽悠二级市场投资者。

曾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某中国知名公司,上市前曾经在媒体上曝出三轮融资,其中包括万人民币启动基金,万美金A轮融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万美元C轮融资,但在上市前的招股说明书中,却显示创业者加上A轮融资的投资一共也投入了不过多万美元,B轮融资也不过万美元,只有C轮融资与所公布的金额相差无几。

当然这其中可能有创投签约承诺与实际投资的差别,但是实际差距如此悬殊,不能不说是“大跃进”意识的结果。有这样成功者的案例在前,在很多人意识中“大即是美”,为了获得媒体注意力、社会公众以及合作伙伴的信任,企业你追我赶地刷新融资纪录,而在这背后给融资金额“兑水”似乎已经成了行业普遍的潜规则。

“这一年不仅被企业忽悠,而且也被同行自己人忽悠。”这是在一次创业论坛年会上一位投资人的慨叹。尽管很多投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投资功夫在前不在后”,但不少事例恰好相反,不少企业为了融资,堆砌概念,项目仓促上马,投资人只花两三个礼拜甚至更短的时间做尽职调查,之后发现问题,投资人再想办法“击鼓传花”吸引下一轮投资者,而被忽悠进来的风投如果不甘心吃这个哑巴亏,最终只能是把问题企业交给二级市场投资者———普通股民。

在投资高潮时期,对热门企业的投资不仅仅投资人之间相互抢单,而业界彼此间的生存状态也越来越紧张,同行之间相互隔岸观火、火中取栗、甚至趁火打劫的事例比比皆是,在风投间矛盾最为激烈的时候甚至也有为此对簿公堂。

3、真假天使投资人之辨

天使投资人被几度误读

大众对天使投资人最感性的印象,可能就是《非诚勿扰》里范伟那个有着漂亮女秘书、习惯用“母语”交谈的“天使投资人”———这也使得影片播出之后,有些业内人士在一段时期内多少不好意思再告诉对方,自己是天使投资人。而随着年离职Google中国的李开复创办“创新工场”成为普通







































北京有效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在哪
文案策划总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jg/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