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山水之间,与山之稳重相比,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往往更加偏爱水的流动与智性:老子曾说“上善若水”,孔子则站在江边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而纵观历史,一方面,在时代的巨浪下,如果说中国文人与知识分子的沉浮犹如狂涛中的一叶扁舟,没法把握自己的命运,“驾着一叶扁舟,披着一蓑烟雨,望他五湖中归去也”代表了一种洒脱;那么,在另一方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世名言,则点明了中国文化人及书画家对于舟水之间纯粹、理性的深刻洞见。
本世纪最有成就的书画大家刘田依先生不是那种昙花一现的明星书画家,他是一位不断被再认识,又不断被肯定的并具有真才实学的艺术大家,已经是国内外收藏家们有目共睹的现象了。他扎实深邃的艺术造诣,他丰富神奇的人生历程,都让人敬佩不已。甚至可以说,他的名望已经超越了艺术的范畴,其道德其学问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汉字文化保护性传承的刻苦钻研精神都备受推崇。在21世纪中国文化传承中,他对书画发展的进程作出了突破性贡献,在海内外几乎已成定论与公知!
世俗常规认为:不同的艺术家,站在不同的立场,秉持不同的审美标准与角度,对同一个名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我想,这没有任何问题,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一个已经在用自己作品来创造历史的人物的评价,却不能简单的去有褒有贬、有深有浅的人云亦云,因为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这种“少数人”就是我们敬畏的学术大师或泰斗,又可以理解为他们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宝贵文化传承到了我们这一代,来帮助我们抉择该往何处走的觉悟者、智慧者!而我们的学术界、书画界大多数有识之士也一致赞同与认可有了刘田依先生这样的智慧者们,才能正确地引领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思想去前行!
刘田依先生认为,在古时,历代文人士大夫对山水林泉的怀恋、对仕途的担心,以及对社会的不满,往往化作对舟居渔父生活的憧憬。舟承载着人生的欢乐与快意、痛苦与无奈、失落与遇合向我们缓缓驶来,它是历代文人止泊心灵的场所。舟船的独特品性使它成了负载人类情感与理想的心灵之舟,从世俗走向艺术,从实用走向审美。
刘田依先生还认为,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文人士子们居于舟,临于水,钓于鱼,向自然界寻求生命的意义,体现对生命价值的张扬和对生命本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bj/4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