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三来源于深夜育儿
01
最新一期《少年说》里,高二男生杨禹奇“控诉”妈妈:
从小学开始,妈妈就经常告诉我,家里特别穷,穷的揭不开锅,我每天都在担心,自己哪天就吃不上饭了。
妈妈的经典名言是:咱家也不富裕,有用的东西砸锅卖铁也给你买,没用的东西咱坚决不碰。
后来,家里买了一辆车,我激动地以为终于可以奔小康了,没想到妈妈说是中彩票得的,该节省的要继续节省。
长大后才明白,原来这么多年来,全家只有我一个人过着贫穷寒酸的生活。
对此,杨妈妈解释:
“钱要花在刀刃上,不能花在刀背上。妈妈是想教育你,想花钱要自己赚。”
最后,孩子表示理解妈妈,自己也会努力挣钱。
结果看起来皆大欢喜,很多网友都为这位妈妈的做法点赞。
可是,这样“穷养”的金钱教育真得好吗?
02
穷养,养不出大格局的孩子
知乎上有位网友讲述了他的故事:
小时候,爸妈经常对他耳提面命,说家里穷,爸妈赚钱不容易,要节俭。
他也自觉很懂事从来不乱花钱。中学时,他终年一身校服,背一只亲戚孩子不要的旧书包,人长得胖,打扮又挫,手里更是一分零花钱都没有,同学约他出去玩,他也不去。
渐渐地,他变成了班里可有可无的边缘人物,自己心里也很自卑。更可怕的是,这样的童年经历为他烙上了一辈子都抹不去的穷酸气。
长大后,他依然舍不得花钱。他不愿意交女朋友,不参加同学聚餐,给父母买点儿东西,也不敢买贵的,怕爸妈说自己乱花钱。他的唯一爱好,就是攒钱。
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曾提出一种理论叫“稀缺心态”,越是缺什么,越是在乎什么。
穷惯了,穷怕了,往往会对金钱产生一种扭曲的认识,有人变成了像葛朗台一样的“吝啬鬼”,有人变成了为对金钱极度渴望的“贪财奴”。
作家古古在《穷人缺什么》一书中说到:人穷表面上缺的是金钱,本质上缺的是观念,命运里缺的是选择,骨子里缺的是知识,事业上缺的是毅力,行动上缺的是改变。
穷养的孩子,会不自觉地收紧欲望,磨钝野心,缩小格局。
03
量力而行,才是最好的养育之道
一直以来,关于穷养和富养的讨论都是个热门话题。
有人说,“穷养没有格局,富养淘汰出局”;有人说,“穷养身,富养心”;还有人说,“男孩穷养,女孩富养”。
要我说,不管男孩女孩,不管身体内心,根据家庭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地养才最实际。既不能打肿脸充胖子,也没必要故意装穷。
家里条件一般的,上不起贵族幼儿园,上公立幼儿园也可以;学不起钢琴,学画画也不错;穿不起阿迪耐克,穿李宁安踏也可以。负担不起的东西,要和孩子解释,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买。
家里条件不错的,住的起五星级酒店,也没必要住小旅馆,孩子可以享受好的物质条件就让他享受。但要让他知道,现在这种生活不是你的,是父母的。要让他知道,还有很多人住不起这样的酒店,要感恩。
穷和富,是一个家里最基本的事实,脱离了这个基本事实,给孩子一个假象,往轻了说那是误导,往重了说就是欺骗。孩子在最基本的事实上都不能信任父母,那真是得不偿失。
04
教会孩子,自我成长
诗人纪伯伦曾说过:钱就好像琴一样,谁不会演奏,它就只会让他听到刺耳的噪音。
《纽约时报》刊登过一个名叫尤兰娜·吴的大学入学申请信,题为《长岛华人富家女孩的朴素金钱观》,其中写道:
从小我周末的生活是和教练打网球,在本地的艺术工作室学静态速写,在私人教师指导下练习拉小提琴。我的父母支持我的兴趣爱好,我很感激这笔财富,让我能在纽约城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在当地最好的公立学校之一就读。
我花钱的方式很不同。我会直奔高端零售商的打折区,购买时尚的衣服,再到Bay上转卖,用赚得的利润购买下一学期的艺术课的必需品。
我妈妈一直用一句中国谚语教育我: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尤兰娜的父母懂得用手中的金钱投资孩子,给她一个阅历丰富、多姿多彩的人生,同时也培养了她驾驭金钱的能力。
儿童教育家尹建莉说: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好的教育不是哭穷装穷,也不是无节制满足,而是教会孩子适当的运用金钱实现自我成长。
唯有给孩子披上坚强的铠甲,让他有勇气和实力去应对生活的真相,才是最好的金钱教育。
作者简介:苏三,兼职撰稿人,喜欢旅行、读书、有理想、有态度,偶尔矫情的理工女,理性生活,感性写作。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费资源:
新概念英语名师精讲+课文动画版(全四册)
领取方式: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好医院白癜风可以治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zz/2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