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家先生的书写书评,总免不了王婆卖瓜之嫌。写得越好,越像是假的;写得不好,那就连人带书都不好了。
那就写写书背后的故事。
初稿就叫《重剑无锋》,估计少年时金庸小说看得不少。重剑是独孤求败的第三把武器,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说的是真正的剑技不靠剑锋,而靠基本功。细想倒也贴切,因为投资这事容不得剑走偏锋,做人更要返璞归真。
副题“价值投资指南”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建议的。作者草根出身,寂寂无名,岂敢妄言指南。直到与他仅有一面之缘的大咖李迅雷作了推荐序,方才战战兢兢定下来。然后与编辑协同,一遍遍琢磨推敲,一次次校核提高,历经八月之久,才完稿付印。
而我,直到扫码打开京东商城售书链接,看到真真切切的书名人名,心里才踏实笃定——那个用灵魂在资本市场上求索、用手指在电脑键盘上爬行的人,终于得到了犒赏。
书的出版,的确是额外的奖赏。他从银行业转战阳光私募,走出舒适区,走上创业路,哪有那么好命一帆风顺?又赶上股市跌宕,只能逆流而上。一路走来,这人的确能扛,不在我跟前说半个累字,倒是遗憾没有早些开始,还说年近半百找到真正喜欢的事也算幸事。还好,他没说年近半百才找到真正喜欢的人。
我是要抱怨他的人,总嫌他不做家务、不懂浪漫。他却总理直气壮,称不做家务是为专注长板,不懂浪漫也就不惹麻烦。我是该生气呢还是该庆幸呢?看他数十年如一日从不给我红包礼物、从不说点甜言蜜语,也就渐渐不抱希望不怀幻想了,毕竟都过了不惑之年。
不惑是个境界,做到何其之难。但目标坚定、心无旁骛的人并不关心惑不惑的问题,有惑去解就是。银行和投资虽是同宗,却不同种。为了释疑解惑,他狂读恶补,比他备战高考的女儿还用功。这不禁让我借机嘲笑,小时读书要有这劲头,说不定进清华北大了。如今他读书讲究方法,对于书籍精挑细选、专挑权威大师;对于书中所言审慎对待,绝不迷信盲从。最根本还在于他和实盘紧密结合,从模拟中探究,在实践后复盘,不断总结,自成一体。他发现,投资书籍虽然汗牛充栋,但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道理高深莫测,让芸芸众生读着如坠云雾之间。于是他把自己投资实践的感悟一点点记录下来,本意是自己厘清脉络,并借以提升公司文化。在日常的交流反馈以及不断的输入输出中,他体会到投资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哲学,当然最基本还是要理财增值,于是萌生了付梓出版的想法,也得到了多家出版社的认可。于是,这个无心插柳的副产品得以问世。
同样是读书,不同的人读法不同、效用各异。作为大学同学,他的根底我知道,说到考试成绩我可以更骄傲。但事隔多年,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或许我只是当时擅长考试而已。我也算喜欢读点书的人,但读得杂而浅,停留在感官层面,所得犹如化妆敷粉。看他现在读书,读得专而精,肯沉下心研究,所得自然由内而外。读他这本书,我建议静下心来读,因为干货满满。他的书不艰深,不冗长,就跟他在和你面对面说话一样,说的是平实的白话,用的是形象的比拟,偶尔插几首打油诗。我一度叹怜他的生活单调枯燥,天上的云窗外的月于他都是无物,但读了他的书,我知道他是把他的有趣有益都投入了他的事业。我所见的红枫秋叶自然算造物神奇,但他所见的莽莽群山更加气象万千。也正因如此,读他的书得有登山者的视野,不要光流连路边风景,要追求登顶的极致。正如他的投资,看得见真正价值,就无惧风云变幻。
一个朋友读罢他的书写了篇文,提到他玩扑克牌“包红五”的事,我也深有同感。我偶尔玩几把,全凭一时兴致,出牌豪情意兴,结局一败涂地。他呢,会根据人家出牌迅速分析判断,计算题、逻辑题、排列组合题做了个遍。我说,不就是个玩嘛,还费什么脑筋。他说,要是不费脑筋,还有什么好玩。他还专门写了“包红五”的“降龙十八掌”,并与牌友分享。我说你要把宝典秘诀都教与别人,会不会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他说高手过招有如把牌摊开来打,惟有这样才算真精彩。其实投资也一样的道理。他用书毫不保留地告诉你投资的基本规则,读懂了必然大有裨益。但你可能没有时间精力跟着市场转,所以他提醒,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他说,想在股市赚钱其实也简单,要么自己成为巴菲特,要么找到巴菲特。
我对投资一窍不通,但我还挺认同他的观点。
因为,我除了读他的书,还读他的人。他的书中,除了投资指南,还藏着人生。
所以,我推荐他的书。是以充书评。
扫码下单或京东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nr/6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