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佛像拍卖市场的成熟,收藏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华艺团队坚持以专业的态度深入挖掘、精挑细选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佛像,本次春拍汇集了近百尊,供藏友甄选。
本期《静观》专场涵盖了印度、尼泊尔、西藏、蒙古、汉地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金铜佛像,跨越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精品,包括近期备受市场追捧的印度帕拉造像、元大都造像、扎什伦布寺风格造像,以及大体量的乾隆宫廷佛像和独具个性的上师像等等。
扎什伦布寺风格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自然写实、精致典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下面我们具体介绍这一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扎什伦布寺是后藏地区的藏传佛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住息地,具有极高的宗教地位。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寺”,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是该地区最大的寺庙。该寺由宗喀巴大师之弟子,后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的根敦珠巴(-)在后藏贵族索南桑波等人的资助下兴建(年,明正统十二年),历时十二年建成大经堂等建筑。后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年)加以扩建。扎什伦布寺在四世班禅住持时期最为辉煌,寺僧增至余人,房屋达余间,属寺51处,宗教地位和影响也得到极大提升,成为格鲁派在后藏最大的寺庙,其地位与前藏格鲁三大寺相当。-年德国党卫军拍摄的扎什伦布寺寺中错钦大殿可容人诵经,殿中有释迦牟利像,两边有根敦朱巴与四世班禅立像。大殿两侧为弥勒殿与度母殿。寺的西侧有大弥勒殿,高30米,甚宏伟。另有历世班禅灵塔殿,藏舍利肉身。寺有四扎仓(经院),教学显密并重。随着该寺的建设,寺院的高僧和众多来自周边地区及尼泊尔的工匠和艺术家都参与了寺院的建筑、雕塑、绘画等事务,一世达赖喇嘛本人也亲手建造了拉章坚赞吞布的白度母和绿度母金像。-年德国党卫军拍摄的扎什伦布寺佛像扎什伦布寺内长期大量的艺术创作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工艺水平与艺术素养的提高,一些手工作坊在其周边逐渐形成,扎什伦布寺风格也随之得到发展。扎什伦布寺造像的主要特征是:面部神态各有特色,不拘一格;造型线条流畅,肢体比例匀称和谐;装饰精美细致,给人写实、典雅、灵动之感。“写实”是清代西藏佛教艺术的一大发展趋势,这一写实风气便发轫于扎什伦布寺,开创者是扎什伦布寺的僧人曲英嘉措。曲英嘉措,后藏人,生卒年不详,与四世班禅大师大致生活于同一时代。他为扎什伦布寺创作了大量的壁画、唐卡和雕塑作品,后又被请到前藏,得到五世达赖喇嘛重用,参与了布达拉宫等地的壁画绘制和其他艺术活动。曲英嘉措被后世尊为新勉唐绘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一些现代西方艺术史家还将他称为班禅喇嘛的“宫廷”艺术家。根据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在《西藏佛像艺术史上的最后绝响》中的论述,今天我们无法确知曲英嘉措的作品,但通过现存同时代的其他可靠艺术品,可以了解到他的艺术风貌。北京首都博物馆珍藏的一尊罗桑丹增敬造的四世班禅大师像,以及《金色如来——水月轩藏佛》刊载的一尊五世班禅喇嘛像,均为清初曲英嘉措时代佛像写实风格的典型代表。造像面部刻画极具个性,写实功力深厚。“这两尊造像以接近曲英嘉措生活时代的可靠年代和完美艺术形式足可让我们看到曲英嘉措在佛像雕塑方面的艺术面貌和伟大成就。”17世纪铜鎏金二臂大黑天H:22cm本场拍卖中的这尊大黑天像便明显具有扎什伦布寺造像风格。大黑天一面二臂三目,身着长袍,以左展战斗姿威严地立于外道的尸身之上,双手结期克印,右手原应持法器。怒发上竖,以蛇为饰,三目怒视前方,眉毛上扬,咧嘴呲牙,忿怒情态的表现十分生动写实。头部的骷髅冠、耳珰,颈部的项链,衣缘的纹饰,腰部的璎珞腰带与鲜人首蔓等均一丝不苟地雕饰刻画。束冠缯带与帔帛婉转飘扬,似有风吹动。下承宽大的覆莲座,莲瓣层叠,叶瓣尖细,上下缘装饰连珠纹。整像铸造工艺精湛,结构比例精准,线条流畅,极具艺术张力,强调写实与个性化的表现,材质为红铜合金,精沉的铜质与厚亮的金水更彰显其极高的造像规格。扎什伦布寺属格鲁派重要寺庙,故大量的佛像以格鲁派信仰体系为创作主体,其中密教忿怒本尊、护法类题材极具代表性,此尊大黑天像便是其中的一件典型作品。在近期市场上,扎什伦布寺造像开始被广泛认知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jg/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