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近現代書畫,吳昌碩、齊白石兩位大師自然是繞不過去的重鎮。本回東京中央香港秋季拍賣一如既往的在「中國近現代書畫」拍場中為廣大書畫藏友呈獻「雙石奇緣—吳昌碩齊白石書畫專場」,呈獻兩位大師的精彩佳作;同時,本專場中「南斯拉夫駐華大使尼古拉·米利切維奇先生珍藏」呈獻齊白石之徒李可染及徐操等人精彩佳作,皆是來源有據,流緒明晰之書畫珍品,亦是此次近現代書畫中的一大亮點,不容錯過。
中國近現代書畫
11月26日10:00
南斯拉夫駐華大使
尼古拉·米利切維奇先生珍藏
尼古拉·米利切維奇先生於年在貝爾格萊德出生,他是一名受過良好教育的職業外交家。他畢業於高等商業學院,貝爾格萊德大學經濟學院和貝爾格萊德大學法學院,精通四國語言,而且是一名象棋大師。年,尼古拉作為新中國首任南斯拉夫駐華大使,攜妻子來到北京。
毛主席与南斯拉夫大使团会晤(右第四位)
尼古拉?米利切維奇大使夫婦在北京,攝於年代
在北京生活期間,尼古拉與他的妻子十分喜愛中國的書畫和瓷器藝術。而此時的中國畫壇人才輩出,大家頻出,這種優勢可謂得天獨厚。其藏品大部分皆是於五十年代中後期購自北京。尼古拉·米利切維奇夫婦均在年逝世,將畢生收藏的中國書畫,作為遺產留給了他們的兒子,米羅斯拉夫·米利切維奇(MiroslavMilicevic)先生。
尼古拉在北京歡迎南斯拉夫使團
尼古拉收藏的這二幅中國近現代書畫,風格大不相同,卻都是代表中國近代畫壇氣象與變化的精品佳作,都令這位遠涉萬里來到中國的外交官所折服,可謂正應了那句老話:藝術無國界。此次東京中央得此機緣,將尼古拉·米利切維奇珍藏的二幅書畫——李可染《犟牛圖》、徐操《豆蔻梢头》再次呈獻藝林,可謂幸甚。
李可染是上個世紀中國畫壇如雷貫耳之泰斗級大師。作為齊白石的學生,跟隨齊氏學畫十年,亦繼承了齊白石的筆墨和創作態度。他的牧牛畫系列再現了農家淳樸的美好生活,也可以看見齊氏對他的影響。
Lot李可染(-)犟牛圖
設色紙本立軸
70×47cm約3.0平尺
HKD,–,
來源:南斯拉夫駐華大使尼古拉·米利切維奇先生珍藏
是幅《犟牛圖》為李可染最喜作的孺子牛題材之一,描繪了牧童與老牛相互拉扯的瞬間。只見牧童拼力拉著牛韁繩,老牛硬是停步不走,兩者互不相讓,牧童執拗的稚氣與牛的犟勁形成鮮明對比,妙趣橫生。畫面生動活潑,用筆大膽,巧妙地以對角線為構圖,令畫面張力十足。牧童以寥寥數筆繪就,鮮活可人,牧牛筆墨剛勁、濃重,牛背、牛角略作枯筆皴擦,猶如畫龍點睛。作者將速寫的方法融入水墨畫中,為簡單的形象注入精神,躍然於紙上。
背景處留白,不著一墨,更令觀者的視點集中於形象主體,體現出作者對畫面掌控的功力。是作既有忠於形象的真實,又將從心所欲的愉悅情致展露無遺,牧童與牛之間各不相讓的「犟勁」,不禁令人莞爾。
徐操專攻人物仕女畫,工筆、寫意、白描、重彩,樣樣精能,為30年代北京畫壇人物畫的領軍人物。他的仕女畫以宋元為宗,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如三國故事、紅樓夢人物等。譬如此幅《豆蔻梢头》,白描淡墨,趣味近雅,線描運用自然,極具中國傳統古典美。
Lot徐操(-)豆蔻梢头
庚辰()年作
水墨紙本立軸
×41cm約4.4平尺
HKD60,–80,
來源:南斯拉夫駐華大使尼古拉·米利切維奇先生珍藏
此幅仕女圖所畫乃是豆蔻年華少女於風中獨立,筆意清新,用筆簡練利落,造型在唐伯虎仇十洲之間,工穩不失活潑,流動不見輕佻。題以杜牧詩「娉娉嬝嬝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詩畫相聯,饒富情致。明清人畫仕女繁復,勾染並舉,工多意少,偶見唐伯虎、仇十洲少有可觀者,近代影響力大者,有徐悲鴻以素描根基畫古代仕女,一改俗氣,意與古會,徐燕孫以承此勢,一掃俗氣,自出新奇。
雙石奇緣—吳昌碩齊白石書畫專場
入畫入書入世人心中;齊白石秀麗清新,酣暢淋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畫題妙句更是令人尋味不已。雙雄並峙,而雙雄又最是惺惺相惜。齊白石曾請吳昌碩代訂潤格時,七十七歲的缶翁則親筆寫到:“齊山人瀕生為湘綺高弟子,吟詩多峭拔語,其書畫墨韻,孤秀磊落,兼擅篆刻,得秦漢遺意,曩經樊山評定,而求者鐘相接,更覺手揮不暇,為特重訂如左……”(見齊白石辛酉年日記)吳昌碩不但為訂潤格,更是行筆之間充滿褒美,盡力提攜齊白石。
兩位此生未曾謀面。胡佩衡先生曾言“使他(齊白石)最崇拜而沒有見過面的畫家是吳昌碩。”(見胡佩衡、胡橐著《齊白石畫法與欣賞》)。惺惺相惜之二人,此生未有一次對談,未有一次就畫切磋,然而後學卻一直將兩人作品相提並論,這並無較之評比之意,只是將兩位之作相列,共賞近代最後的文人們,思想和筆墨的碰撞火花。今日集為一專題推出,也正是此意。
吳昌碩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晚清民國時期著名書法家、篆刻家。被譽為“最後的文人,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Lot吳昌碩(-)石鼓文節臨「散氏盤銘」
丁巳()年?七十四歲作
紙本鏡框
×40cm約8.9平尺
HKD,–1,,
散氏盤作為先秦青銅重器,無論從器形到文字乃至史料俱極具價值,而散氏盤盤底有一段金文,歷來為考古家、書家所重視。晚清,金石考據之學日盛,而書壇篆隸之風亦日盛,晚晴至民國,篆隸書家名家輩出,其中,吳昌碩是不能繞過的一座高峰。今人常見吳昌碩寫石鼓文。其勢縱橫開闔,不減萬馬千軍,而少有見其寫散氏盤者,此件正是難得一見的大開門、極精極佳之作。吳昌碩書畫風格歷來鋒芒畢露,大刀闊斧,此件臨散氏盤也不例外。面對精鋼,老吳可以繞指柔,又能將朽木鍛成鐵枝,幻化有無之中,且神氣活現,獨開千古,真有關羽守華容之氣魄,只能驚歎妙絕。與之常見的石鼓文一路書風相比,此件更顯高古、深沉,筆筆中鋒,力透紙背,笨拙中又不失靈動,可謂氣追太華,上沖牛斗。
出版:①《西泠印社百年》,扶桑印社,平成十五年(3)4月,頁70-71。
②《吳昌碩臨石鼓文?散氏盤銘》,遠藤強編,天來書院,8年4月,複製書法折迭裝
③《日本藏吳昌碩金石書畫精選》,西泠印社出版社,4年10月。
Lot吳昌碩(-)金文五言對句
紙本立軸對聯
84.5×19.5cm約1.5平尺×2
HKD,–,
來源:知遠室舊藏
出版:《知遠室書畫文物叢書-昌碩墨妙》,三圭社發行,年4月,頁77,圖版39。
出展:知遠室藏吳昌碩·王一亭書畫文物展,香港國際古玩展,年5月26—30日。
Lot吳昌碩(-)蘭石圖
丁巳()年?七十四歲作
水墨紙本立軸
.5×32cm約3.8平尺
HKD,–,
孔子言:“芝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賦予蘭花以高尚的人格特徵,被譽為“香祖”,位列“四君子”之一,在中國文化中擁有崇高的地位。自古擅畫蘭者,自宋人趙孟堅、鄭所南始,清人鄭板橋,民初吳昌碩,不絕如縷,而吳昌碩別開生面。
此豎幅蘭花,正體現吳老筆勢縱橫之特長,用筆流暢秀逸,瀟灑清新。所畫蘭草,葉葉飛舞,生動有姿,再以淡墨側鋒,勾勒出大小錯落的兩組怪石,豎向排列;蘭石之間,焦墨繪出蘭葉,勁挺而上,隨風飄曳;濃墨寫出蘭莖、蘭花穿插其間。全作以水墨寫成,不著一絲色彩,卻“墨分五色”,形成濃與淡的對比,用筆剛柔相濟,蒼潤勁庭,筆筆有功力,疏密有節奏,愈見一種豪放鬱勃的氣勢,充滿了生意。此作作于丁巳年(),時吳老七十有四,風格已立,用筆老辣,渾然天成,自有一股古雅酣暢的韻味,是代表吳昌碩藝術成就的佳作臻品之一。
出版:《中國書畫文房具展觀》,北九洲島島市立美術館,昭和52年(年)2月,青青會,每日新聞社,圖版。
出展:中國書畫文房具展觀,北九洲島島市立美術館,青青會主辦,每日新聞社後援,昭和52年(年)2月5日-13日。
Lot吳昌碩(-)紅梅圖
甲子()年?八十一歲作
設色紙本立軸
×33cm約4.0平尺
HKD,–,
來源:知遠室舊藏
出版:《知遠室書畫文物叢書-昌碩墨妙》,三圭社發行,年4月,頁56,圖版26。
出展:知遠室藏吳昌碩·王一亭書畫文物展,香港國際古玩展,年5月26—30日。
齊白石原名齊純芝,字渭清,祖父取號蘭亭,老師取名齊璜,號瀕生,別號寄萍老人、白石山人。齊白石也和張大千並稱“南張北齊”。晚年仍然細心觀察蝦、蟹、青蛙的游泳姿態,他的畫自成章法,人物、山水、花鳥、草蟲、蔬果、玩具都可入畫。
Lot齊白石(-)篆書「知足常樂」
紙本鏡心
34×cm約3.8平尺
HKD1,,–1,,
來源:雙石艸堂
注:上款人“興公仁弟”乃齊白石之弟子余中英(-)。
此橫披乃書贈興公者。興公乃余中英(-),四川鄲縣人。早年參加反袁護國革命,後師從齊白石諸名師,與徐悲鴻、張大千、趙無極等時有藝事來往。年,興公偕妻赴北京旅遊,結識大畫家齊白石先生,相見頗為投契,拜入齊白石門下。見本作落款處以兄弟相稱,可見齊白石對此門人之愛惜。據《成都新方志·郫縣志第二十六篇人物傳略·余中英條》記載:“余欲向齊執弟子禮,齊白石認為餘雖為軍人,但心性儒雅,在書畫篆刻方面頗有造詣,遂以師友之禮相待。余從齊白石習書作畫,虛心求進,二人過往甚密,常有合作佳品,至今猶有存者。”余中英在北京拜師齊白石後,“耽京師八月,與翁連床徹夜,日聆誨教”。白石老人對待余中英,“愛之如子,待之如友”,在余中英行將歸蜀之際,“翁戚戚然若有所失”,為作《送余中英歸蜀》四條屏,現收藏於成都市博物館。年,齊白石曾為余中英刻“興公”朱文印,並記以邊款,更證兩人相交之誼。書家贈字,凡親密者必再三認真書之,再觀此幅篆書,力可扛鼎,入木三分,精神氣足,堪稱精品。贈書贈字,如此交誼,見字如面,從中可記一段往事,一段情懷。
出版:《墨妙—雙石艸堂藏吳昌碩齊白石書畫》,二玄社製作,発行·編集協力:株式會社東京中央オークション,頁-,圖版24。
出展:1、墨妙-雙石艸堂藏吳昌碩齊白石書畫展,京都市美術館,年4月26日-30日。
2、《文房聚珎ー名家収蔵文房コレクション展》,京都市美術館別館,年4月26日至30日。
Lot齊白石(-)一肩歸去來
設色紙本立軸
90.5×43cm約3.5平尺
HKD1,,–2,,
齊白石的人物畫筆墨精湛簡約,傳神生動,乍看其貌不揚,細看功力深厚、意趣盎然。如此幅《一肩歸去來》,繪一老者肩挑兩擔書畫卷軸,似累了正蹲著休息,雖寥寥數筆,卻透著一股飽含真實生活感受的樸實氣息,簡約中見功力。
齊白石此畫落款中謂自己改“一官歸去來”之“官”字為“肩”字,合為“三絕詩書畫,一肩歸去來”。“一官歸去來”之典故出自鄭板橋。他自年從濰縣罷官歸鄉之後,友人李鱔贈其一幅對聯雲:“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楹聯叢話》),時人以為十分貼切,此後鄭板橋遂有詩書畫三絕之稱。而“一官歸去來”則道盡鄭板橋半生官宦生涯的心酸與無奈,為官十餘載,一身清廉卻抵不過黑暗的官場,最終憤而辭官,並留下了「難得糊塗」之千古絕筆,堪稱悟透了人生。
齊白石也自負有詩書畫三絕,而改“官”字為“肩”字可謂神來妙筆。齊白石一生勞碌坎坷,沒有入仕願望,不管閒事,與世無爭,只沉浸在書畫藝術中,以賣畫為生,一生作畫無數。如此這般,再看畫中挑兩擔畫軸奔走營生的老者形象,二者何其相符!扁擔中的詩書畫三絕是齊白石賴以換錢營生的手段,也是他一生的寫照,然以一肩之力,能挑幾多?看畫作中的老人,似也有撂下扁擔蹲坐休息之意,正所謂“息肩”也。可是白石最終也沒有息肩,並刻印自嘲,曰“有衣飯之苦人”。如此似身不由己,又似欲罷不能之心態,付諸筆端,全凝成了那一句“一肩歸去來”。畫中最後落款“知我者當一笑”,可謂將白石之心境表露無遺了。
Lot齊白石(-)藤花野趣
設色紙本鏡心
.5×32.5cm約3.0平尺
HKD,–,
紫藤是白石常畫的題材,許是因爲其早年曾種藤養藤,而描繪藤花是他對過去生活回憶與懷念;或是暗指藤花攀援而上,藉以寄寓自己的生活,表達對生活的真情實感。篆筆畫藤蔓,婉轉盤桓,一貫整個畫面,粗藤中側幷用,細藤則皆出中鋒,藤條分布密而不結,似亂非亂,疏密有度,毫無矯揉之態。花葉點染自然,色彩豐富却自然和諧。以鮮明透亮的嫩色,用沒骨法點畫,淡粉淡藍之中滲紅泛黃,顯得尤為潤澤嬌嫩。更得意處乃是淡墨點出小蜜蜂的翅膀,給人振翅之感,仿佛間似是能聽聞到其嗡嗡縈繞之聲。藤下小鶏簡單幾筆却形神兼備,墨色暈染下,鶏仔毛茸茸的萌態躍然紙上,教人好不歡喜!整個畫面造型簡練質樸,色彩清新,有闊筆寫意,兼有毫微畢現的細節描繪,充盈著春日裡的盎然生機,妙不可言!
Lot齊白石(-)瓜藤蜜蜂
辛卯()年·九十一歲作
設色紙本立軸
×35cm約4.3平尺
HKD1,,–2,,
(東京中央香港秋拍日程表)
联系我们《投资艺术》栏目自年开播以来,已成为深受业界认可的艺术品市场报道分析栏目。节目报道艺术品市场最新动态;邀请业界专家解析艺术品投资趋势;分享藏家成功收藏经验;畅谈艺术家人生经历。我们将秉承专业、认真、客观的精神为您打开艺术品投资大门。
《投资艺术》出品人王军
战略合作伙伴:
年9月21日,《投资艺术》电视栏目与上海商海律师事务所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主要领导均出席了签约仪式。自协议签署之日起,《投资艺术》电视栏目由上海商海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
《投资艺术》媒体·联系人:
(任瑾)
18329(张颖)
(陈伟国)
业务邮箱:artjuku
.北京中科忽悠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jg/1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