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牵涉到太多的学问,藏家收藏的过程也是提升自身素养的过程。我曾在讨论于祖培的作品相关文章中有所涉猎。此处还想补充一二。
马岩作品,《看不见的微笑》
丙烯、水墨,53*43厘米
年
如何分辨“有传承又有创新的作品”,这需要我们对艺术史有所了解,入门读物有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爵士的《艺术的故事》、美国学者H.H阿纳森原著的《西方现代艺术史》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俞剑华《中国绘画史》等。要对原始艺术(史前时期)、古希腊艺术、中世纪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进行中)有所了解。
对于自己“非常熟悉的作品”常常也要多问一下——熟知与否、熟悉程度,皆与自身的知识积累有关,做艺术品收藏,一定要想办法多读艺术史、多看展览、多研究不同的艺术门类,经历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赏万幅画的过程,反复比对、印证,审美眼界自会取得显著的提高。
戴一树作品,《狂犬诊疗室》
布面油画,40*40厘米,年
审美的形态多种多样,唐代文学家司空图的著作《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品类。对诗歌如此,对其它形式的艺术作品亦可参考。事实上,对艺术的赏鉴发展到今天,审美样式多样化,无以计数。
对于初入收藏门槛的藏家,最早易接受的作品是与楷书类通的写实绘画。小时候刚学楷书,绝大部分人喜欢柳、欧或赵体,极少人选择颜真卿楷书。究其原因,人们对秀美有一种天生的喜欢、天然的接纳。颜真卿楷书相较而言则稍显肥、壮,体现了一种内在的骨气和壮实之美。这种美对于没有审美经验的人而言不易接受,他们会偏爱出锋锋利、飘逸的笔划,类比到绘画中,就是古典写实类的美女。
李亮作品,《那一刻》
布面油画,50*60厘米,年
阅画无数的藏家或专业人士并非不喜欢美女,只是随着阅读量、欣赏面的扩大,亦拓宽了审美视野,有能力品味除古典以外的其它样式的“美”。
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出现后引起全国轰动。原来画还可以这么画?画中人物,脸部脏脏的、透着高原红、被冻得像树皮。与以往高大上、红光亮的领袖、红卫兵形象形成鲜明比照。陈提供了一种完全异于人们所熟知的艺术形象,呈现了一种新的审美经验。
至今绝大多数人很有可能还会倾向于写实美女,难以青睐《西藏组画》,这是欣赏艺术品经验不足所致。
胡桂东作品,《重读徽州之十二》
布面油画,70*50厘米,年
当人们有了更深的审美和评判经验,对于太熟悉的作品会采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态度,逐渐将其屏蔽掉。这也符合心理规律,强刺激时间长了会变弱,弱刺激时间长了,反而有可能增强。
弱刺激变强,有时需很长时间,比如用牙签碰触皮肤固定位置,刚开始无觉,保持同样强度和一定时长后,就会感觉到疼。反之,被别人揍的时候,刚开始一拳、两拳吃痛,时间一长,神经采取应激反应,变得麻木,到不觉得疼了。
赵仕伟作品,《克制的力量-渔船》
布面油画,60*50厘米
有时,审美真的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从小学习《芥子园画传》,美术启蒙非常早,后来一直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到四十岁依然看不懂、也不喜欢明末禅师画家担当的画作,直到五十岁后的某一天,再看他的画,突然产生莫名的感动。这很说明问题,一个喜欢画画的年轻人,也爱读书,很早就开始接触各类艺术书籍,美术史也比较熟悉,甚至在大学教过美术史,居然到了四十多岁对一位画家的作品仍感陌生,觉得画面简单、粗陋,却在五十岁后的某一天忽然就懂了,那种触动无以言表,对艺术品的理解,有时的确需要漫长的过程。
高明作品,《白马》
布面油画,*厘米,年
审美眼界的拓展和延伸是一个后天可以培育的过程,阅读蒋焕年之后的作品、于祖培创作的意识流类的作品,就是这样的过程。
一位收藏家只买自己懂的或仅依个人好恶感受选取的作品,收一些没有问题,若凑巧这些作品有机会增值也很好,但这更多是偶然现象。
有时,对于自己暂时看不懂或者不一定特别喜欢的作品,不妨多留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dhg/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