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秋拍即将开槌,《投资艺术》栏目组采访了中国嘉德的专家团队,准备了一系列的精彩视频,以供大家更加了解本季中国嘉德秋拍的精品佳作。
今天,分别由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高级业务经理宋皓以及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邮票钱币部青年业务专家郎朗天为大家介绍中国嘉德秋拍古籍善本及邮票钱币部分的精品佳作……
超人气拍品赏析
熊十力与其弟子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为民国新儒家代表,在现代思想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近日读熊十力在-年间写给徐复观等人的书信,理解其处境,体会其心情,感慨生乎凝神冷思之际。
今年秋拍,中国嘉德特别开设了“去与留——从熊十力信札民国新儒家的建国理念与政治选择”,一批熊十力信札展现了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的理念与选择。
熊十力像(摄于年)
在年,对于这些服膺儒门的学人而言,走还是留,的确是个大问题。其时,身在广东番禺、年纪已经65岁的熊十力对于政治局势有冷静的观察。年4月,发生了两件大事:国际上是北大西洋公约的成立,国内则是国共最后一次和谈。于此前后,南北分治之议,甚嚣尘上,而熊十力始终怀疑其可行性。在3月28日写给徐复观和陈雪屏的信中,熊十力对国民党政府能否维持半壁江山心存疑虑,其论调则是一贯的高标、尖锐、任性:“目前国内之局,如当道真能革心易面,另作良图,保持半壁,自是佳事。如心犹已往之心也,面犹已往之面也,欲收已溃之人心,而支此残局,绝不可能。则不如老实投降,无以战火毁苍生,较为心安理得。”
年9月返汉口经上海时在学生朱慧清家与学生牟宗三等合影留念。由右至左为:丁实存、熊世菩、徐复观、朱霈(男童)、熊十力、高纫秋(后立)、朱宣琪(女孩)、张立民、朱雷民、牟宗三
作为一名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同盟会老党人,熊十力对国民党的基本心态是恨其不争,而又将“根本的问题”追溯至清末民初以来学风士习的浅薄不诚、精神无归。至于共产党,他几乎视之为洪水猛兽,故对于共产党之“图南”有“黃农虞夏之胄真完了”的担忧。这种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在民国时期的新儒家那里非常典型。国民党声称孙中山、蒋介石是儒家道统的继承者,共产党则继承了“五四”以来激进的反传统主义,双方在文化问题上呈现出尖锐对立。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民国时期的新儒家在政治上大多是亲政府的,虽然其政治立场未必与国民党一致,且其言论仍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熊十力
致徐复观信札
年写本
1通1页纸本
18.5×25.5cm
熊十力、牟宗三
往来信札
年写本
2通2页附1封纸本
于是,走还是留,对于熊十力等人而言,既是一个涉及政治理念和文化信念的公共问题,也是一个事关个人出处、身家性命的个人问题。在这些书信中我们看到,熊十力和他的弟子们讨论过几种出走的设想:去印度、去香港、去台湾、去美国。去印度之议是由谢幼伟提出的,估计是考虑到熊十力在唯识学方面的造诣,拟在印度的大学为他谋求一教职。牟宗三在给熊十力的信中转达了这一提议,但这一提议似乎从未具体落实。去香港之议可能是牟宗三等人提出的,但熊十力不甚措意,认为香港并不容易住,只愿意在危急时考虑去。熊十力最不想去的是台湾,理由并不是政治上的,而是认为共产党肯定会攻打台湾,台湾肯定守不住。如在4月10日写给徐复观的信中,熊十力主要从安全问题考虑,劝徐复观不要把家眷送到台湾:
你眷赴台,吾觉不必。大战不能久延,轰炸不能避,城市离之半步,台人必加害,此必然也。即大战稍缓,而当道人心全失,台湾决不能固。兵败如山倒,古语可玩。胡适不留其间,他也聪明。日人似已在运动台人,前天报上有此消息。
熊十力
致徐复观信札
年写本
1通2页纸本
此后的书信中,熊十力几次重申不愿赴台的意向,即使在8月同意赴台之议,亦是想以台湾为去美国的中转:“赴台暂时可安一会,将来或谋赴美教书,不知能否?若想安于台亦不可能也。”
虽然视共产党为洪水猛兽,以夷夏之辨的《春秋》大义看待年的变局,但对于留下,熊十力倒没有特别害怕,而是保持了一份内在的安定:“我就在此听天由命,亦无不可者。年已到此,拿定听天,心亦自安也。”熊十力和弟子们讨论过去上海、去重庆、去北京等不同方案,更是多次谈到想回湖北老家,有一次则说,若不能回乡,则赴台,其心境却是:“不如出游一番,随时随地死了算事。”
然而,疑虑乃至恐慌的时候总是有的。熊十力也多次谈到,如果留下,他必须考虑面对死的可能。如8月13日他写给徐复观、牟宗三、程兆熊的信中说:“吾欲嘱艮庸买点安眠药,留在身边,万一太不堪,即作了计。犹可忍当然忍住,候自然了结,别无可说者。”又如9月7日他写给张丕介、徐复观、唐君毅、钱穆、牟宗三的信中说:“中共既决定某国路线,民族之命难知。士者以亡以为乐,又何话说!老夫本可速了,但亦愿得苟全性命时,也如武侯之苟全,看看世事浮云苍狗之变。如义不容苟全,则亦自了而已。”最让人唏嘘不已的是9月19日他写给唐君毅、钱穆、徐复观、胡秋原、张丕介的信中所发的关于“世道至于无死道,而人道乃真穷”的一段议论,其弘道之坚定与内心之凄苦对比鲜明地跃然纸上:
熊十力
致徐复观、牟宗三、程兆熊信札
年写本
1通1页附1封纸本
19.3×29.5cm
世道至于无死道,而人道乃真穷矣。船山、亭林、念台诸公,或生或死于明季,皆易为。我辈今日,乃真无以自靖,老夫真苦矣!然老夫自定有不易之矩焉。将来学校不能容余说所欲说之话,而或容吾说其勉强可说之话,吾当教书,冀存一分种子也;如必迫吾说所不可说之话,则必不入学校,或饿死亦听之安之。如可容身社会,过苦日子,随大化迁,则亦无不可。如不容为此,则亦死耳!死为自靖之事,当有义在。是则老夫所早自计,所必持而决不易之道也。
熊十力
致唐君毅、钱穆、徐复观、胡秋原、张丕介信札
年写本
1通7页纸本
39×29.5cm
今季秋拍嘉德古籍征得一件特殊写经。开本宏大,装潢考究。白纸泥金抄写,经册封面封底以泥金银彩绘的宝相花为装饰,庄严华丽。封面以泥金标注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六
元至正八年()泥金写本
1册纸本
来源:久原房之助旧藏
此册写经卷尾题识:“仗兹大乘功德,恭愿皇帝亿载,皇后齐年,皇太子千秋,天下太平,法轮常转者。大元至正八年()戊子四月。功德主参知政事,三重大匡,德城府院大君奇辙誌。”从题识可知,此位功德主身份尊贵显赫。他是高丽王朝权倾朝野的丞相奇辙,又是元顺帝的大舅哥。他发心祈福写经祝愿的人是元惠宗顺帝的完者忽都皇后奇氏,也是他最小的妹妹。奇氏一族的故事瑰异复杂,因为关涉高丽王朝与元朝的联姻,在历史上堪称传奇。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六卷尾细节
在高丽王朝与元朝的交往历史上,联姻是一个极重要的制度。从高丽的忠烈王迎娶元朝的齐国大长公主开始,一直到高丽最后一位国王恭愍王,七位高丽国王中有五位娶了元朝的公主。另一方面,高丽王朝向元皇室进献的贡女,则充实了元朝的后宫。大量的高丽女子成为元代后宫中的宫女、嫔妃,有的甚至贵为皇后,她们反过来又通过其尊崇地位作用于自己的母国,因而在两国间形成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政治现象。元顺帝的奇皇后,便是元代高丽后妃中地位最为显赫、人生最为辉煌的一位。
奇皇后是元史中唯一有明文记载被册立为皇后的高丽女子,育有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奇氏家族出身于高丽贵族。总部散郎奇子敖育有奇轼、奇辙、奇辕、奇輈、奇轮五个儿子,女儿奇皇后排行最小。老大奇轼早死。按照《元史》的记载,奇氏家族到奇子敖已经式微,后有赖奇皇后之特殊身份而重获显贵地位,“三世皆追封王爵。”奇后的两位哥哥都被授予元朝官职,奇辙封为行省参知政事,奇辕封为翰林学士。在高丽本国,拜奇辙为政丞,封德城府院君,奇辕为德阳君,年恭愍王登基之后,又封奇轮为德山府院君,奇皇后的侄子奇完者不花为德阳府院君。可见,奇氏一族当时堪称权倾朝野。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六卷卷首
写经抄于至正八年,即公元年。据《元史》记载,此前一年,公元年,元顺帝“命汪家奴摄太尉,持节授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玉册,锡以冕服九旒,祗谒太庙。”故此册写经应为奇辙代表奇氏一族专为皇后、皇太子祈福发愿而作。
高丽王朝建国几百年都依附于中原王朝,一方面借助元朝的势力肃清国内的权臣、敌对派,另一方面,高丽国内的势力也在寻找机会摆脱蒙古人的控制。这种艰难求存的矛盾发展到末代高丽王恭愍王时终于爆发。
奇氏家族依靠奇皇后的势力骄横跋扈,鱼肉乡里。恭愍王早年依靠奇氏一族的势力上位,但奇氏一族的权势对王权构成了更大的威胁,于是清理奇氏势在必行。
公元年,至正十六年,即丙申之年五月,恭愍王以奇辙及其党羽勾结双城叛民谋逆为名,将奇辙一族一网打尽。奇氏被夷族,史称“丙申之祸”。高丽的亲元势力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同年“六月乙亥,高丽停止使用至正年号”。
写经卷尾题记
此册写经不同于其他的高丽写经,卷尾题记“大元至正八年戊子四月”,在至正年号之前,专门加上“大元”两字,极为少见。究其原因,一者,应该与功德主奇辙本人的身份有关。作为三重大匡,德城府院大君的奇辙,同时还官拜大元的行省参知政事一职。另一者,此经是为大元皇帝、皇后、皇太子祈福,非比寻常。
《古香斋鉴赏袖珍教乘法数摘要》、《古香斋鉴赏袖珍翻译名义集选》两种袖珍佛典,皆为雍正皇帝所编,系清乾隆间古香斋写本。
古香斋为乾隆皇帝的斋名,是其为皇子时的一处旧邸,今在故宫重华宫东庑保中殿内,殿内额曰古香斋。弘历为皇子时,直到雍正五年()成婚后,曾在此居住。登位后改称为宫。
此两种佛典分别为《古香斋鉴赏袖珍教乘法数摘要》十二卷、《古香斋鉴赏袖珍翻译名义集选》不分卷,皆为雍正皇帝所编。
雍正自幼喜读佛典,曾参礼禅僧迦陵性音而大悟,深通佛理,别有慧解。其主张儒释道三教一致、佛教诸宗一致、禅宗五家一致,对近世佛教之影响很大。
清宫中有大量以动物为造形的香薰,有仙鹤、鸭子、大雁、麒麟、狮子、甪端等,这些肖形熏炉不仅是熏香器具,而且也是制作精美的室内陈设品。清嘉庆嵌宝石金鸡香薰就是其中之一。
清嘉庆嵌宝石金鸡香薰
高36cm
金鸡重g银座重g
金鸡为上古瑞禽,声教昌明则金鸡现。《神异经·东荒经》有载:“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潮水应之矣。”鸡谐音“吉”,有大吉大利的美好寓意。
明代才子唐伯虎曾绘《金鸡报晓图》并题:“武距文冠五色翎,一声啼散满天星。铜壶玉漏金门下,多少王侯勒马听。”此诗道出王侯将相不论身份多么尊贵显赫,都需侧耳倾听雄鸡的啼鸣,以期冀带来光明。
清嘉庆嵌宝石金鸡香薰(局部)
灵猴旧岁已过半,金秋雄鸡啼春来。“金银器”专场中清嘉庆金鸡香薰,造型为雄鸡顾首,朱冠高耸,镶以宝石,鸡喙微张,双目炯炯,双翅收束两侧,流云纹勾勒翅形,尾羽长垂于地。金鸡不同部位的羽毛以不同方式表现,短羽似鳞,精巧有力,长羽随风而摆,自然飘逸。每片羽毛都刻画入微,毫丝必现,极尽精巧之功。双爪有力,立于银质山石基座之上。金鸡双翅可以拆卸,便于添放香料,而背部短羽翘起,是为出烟通道,此般匠心难能可贵。金鸡昂扬,精神抖擞,蓄力而啼,生动至极。
香薰又被称为熏炉,即熏香之器。清宫用香活动频繁,熏燃沉香多用香薰。中国自古有用香传统,熏炉更胜香炉,使用广泛。熏炉的代表有著名的博山炉、莲花炉等。清宫的香薰材质有玉、漆、珐琅、金、银、铜、锡、木、竹等,这些香薰在制作上,既承继了前代的特点,又有独到之处。清宫中还有大量的以动物为造形的香薰,有仙鹤、鸭子、大雁、麒麟、狮子、甪端等,这些肖形熏炉不仅是熏香器具,而且也是制作精美的室内陈设品。
年款“嘉庆年制”
记重及成色八成五色金重八十一两七钱二分
金鸡香薰的腹部錾以“嘉庆年制”四字款,爪心有筒形柱用以固定在银质基座,其一錾“八成五色金重八十一两七钱二分”,记录的是用料成色及重量。金鸡工艺精良,虽为嘉庆款,但属于乾隆工,应制作于嘉庆早年,仍由乾隆时期的老工匠制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dhg/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