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投资艺术 >> 投资艺术读后感 >> 正文 >> 正文

公共艺术是什么

来源:投资艺术 时间:2023/3/15

公共艺术(PublicArt)简言之,即具有公共性的艺术语言与多维度表达。

笔者认为,公共艺术是现代社会,文化高度繁荣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泛艺术化概念。即艺术语言或形式材料不限(如绘画、雕塑、装置、设计、建筑、影像、诗歌、舞蹈、新媒体、甚至跨学科等等),但前提必须具备公共性(或说是社会性),这其中体现的民主意识,正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成为公共艺术产生的基础。

我们可以从和两个视角,来了解公共艺术的现状。

艺术家进行社会参与和社会介入

“一方面,公共艺术代表了一种愿望,试图以乌托邦的形态和场所强化观众对于艺术品、环境乃至世界的体验;另一方面,它又潜在地担当着现代主义的重任,试图颠覆和质疑各种固有的价值观和偏见。”

——维维安·洛弗尔(VivienLovell)

案例1:《棵橡树》

年的“卡塞尔文献展”上,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Beuys)种下《棵橡树》计划的第1棵树。他找来个花岗岩石块,在其中1个花岗岩石旁种下第1棵橡树。陆续也有其他人开始加入一同种树,最后一棵树在艺术家死后才种下,至此作品完成。

橡树常被用来代表日尔曼人的灵魂,如果树等同于人,那人所居住的城市就是一个森林。

《棵橡树》博伊斯年

以上作品被称之为“社会雕塑”(SozialePlastik),即“扩展艺术概念”(ExpandingConceptsofArt),这是一种“发展社会性的艺术观念”。博伊斯反对传统精英艺术,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其中艺术家并不是单纯指画家、雕塑家,而是指每个人都具有的“创造性能力”,这种创造力源于一切人类活动,在各个学科,各个行业中都有所表现。

打破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以及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社会推动艺术发展,而泛艺术化时代的来临,即艺术与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又反过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面目。

被包裹起来的德国国会年-年

案例2:《被包裹起来的德国国会》

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前后用了24年时间,说服德国政府允许他们把德国国会大厦包裹起来。

银光闪闪的织物用蓝色的绳子捆扎成型,通过垂直折叠的线条,体现出内部的结构和比例,创造出一种华美的气质。作品完成后的两周时间内,吸引了万人前来观看,以惊人的魅力影响公众的视觉习惯。

《被包裹起来的德国国会》草图

当地酒店被全部预定,许多人直接拿着睡袋在作品附近的草坪上过夜。市长称银色的国会大厦是“无法忘怀的整体艺术品”。当时的舆论认为,这件艺术品提高了柏林的国际声望,因申办奥运会失败的柏林再次振作起来。

由此我们发现,艺术也可以是参与政治意见的表达。

政府纳入国家文化形象和城市发展战略

除了公共艺术,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是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其落实与完善的。

公共艺术的相关法案最早出现在美国,当任一公共空间投资项目开启时,通常其中投资的1%要用在邀请艺术家进行公共艺术的创作上,因此该政策约定俗成的被称作“公共艺术百分比”。

公共艺术不仅是一种当代文化现象,更是一个由西方福利国家兴起的、强调艺术的公益性质和文化福利,通过国家和城市立法机制而带来的具有强制特征的文化政策,并与城市规划、经济旅游、社会福利等因素紧密相连。

案例1:芝加哥千禧公园

芝加哥千禧公园坐落于繁忙的密西根大道上,占地24英亩,长达1英里,耗资4亿7万美元,历时6年完成。

芝加哥千禧公园平面图《云门》卡普尔《云门》卡普尔《皇冠喷泉》杰米·普林萨《皇冠喷泉》杰米·普林萨

公共艺术之所以是“公共”的,绝不仅仅因为它的设置地点在公共场所,更是因为它把“公共”的概念作为一种对象,针对“公共”提出或回答问题,而并不仅仅是被大众共同接受的物品。因此,公共艺术就不仅是城市雕塑、壁画和城市空间中的物化的构筑体,它还是事件、展演、计划、节日、偶发或派生城市故事的城市文化精神催生剂。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dhg/10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