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获取资源来对待身边的事物,你马上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很多你讨厌的事和物也变得不讨厌。
本着这个心态,参加了领导请来的一个导演的课程,反正是免费的,不上白不上,还真的学到了挺多东西。艺术和逻辑的关联、电影的拍摄流程、机位的选择、灯光的应用、明星片场的八卦……
只要心态转变了,身边就多了很多可以学习的机会。
最近刷抖音看到了很多大v的生财教学,总结下来无非那几个词“睡后收入”、“钱升钱”、“好项目”,还有那个被锤得很凶的世界抬杠冠军大蓝,其实也是制造焦虑达到吸引贫民老百的注意力的目的,从而转化粉丝流量变现。
给自己制造一个高端的身份,曾经搞过很多8位数、9位数的项目,然后过来给抖音的粉丝布道,讲商业道理,给粉丝介绍项目,带领你快速致富,“只要听我的你也可以像我一样成功”,跟荐股群的套路一模一样。
不要以为你是平民老百姓,就没人盯着你手上的10万块钱了,小李子主演的《华尔街之狼》中,他所开的公司主要客户就是穷人,因为他们“不但穷,又傻、又懒、还贪婪”。
这类型的人,虽然钱少,但是数量多,最重要的是,他们特别渴望成功、迷信“阴谋论”,例如:
每个股票都有庄家,我亏钱都是因为没有认识庄家;
每个搞实业的大老板都是背后有人,我要是傍上大领导也可以成功;
这个项目搞砸了,肯定是因为今年是本命年,风水大师说我的卧室的风水不好等等。
很多实体生意,特别是砂石、矿产生意,不仅仅跟你的关系有关,甚至跟你的“血统”有关,你不是这个姓,这个地区的这个经营牌照你都申请不了,所以普通老百姓的猜测,有一定的客观因素。
但是如果你选择了投资这条路,你就要放弃这种“顺人性”的思维,因为你即使是这个企业的老板,你已经够熟悉自己的企业了,你都没办法决定企业的命运,例如说许老板:
等你借不到钱,你就知道会见是什么意思了
大多数散户应该首先学会经济的逻辑,例如说我们的实体经济无非就4种类型:能源、医疗、制造业、消费品,虚拟经济就金融业一种,证券、期货、银行、保险等,不生产任何产品,它是实体经济的一种反映——反映原材料涨跌价、资金流转、消费升级等。
午餐时间随手一拍
基本上进入股市2年,你的投资逻辑、投资喜好、分析能力、眼光等基本定型,会近似于市场“共性”。
各券商的共性在于一个新观点被接受之后,例如5G,他们就会出很多研报去分析上下游,最终达到一个市场共性——5G一定会大涨,这种共性大部分时间下是对的。
韭菜的共性也是共性,而且是市场最基本的共性,近期的庄股“我乐家居”、“棒杰股份”、“冠城大通”也是如此,无一不是迷信老师、大神买进的,是绝大部分散户的共性,因为他们进入股市这么多年,也没有真正去接受正统的训练,没去了解经济,单纯地迷信阴谋论,不但菜,瘾还大。
迷信技术流:
波浪理论创始人,艾利略,破产了;
江恩理论创始人,江恩,破产了;
k线图始祖,利弗莫尔,破产了;
价值投资创始人,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专买低pe股票,晚年钱也不多。
正统的训练是怎么样的,以一个买方研究员的入职第一年来说:
1.每天读30份研报纪要,选取最感兴趣的1份深入分析;
2.每个星期最少实地调研一家公司,对公司高管、董事长、业务有充分了解;
3.对财务报表的分析细致到了解每一笔财务项目同比变动增加、减少的原因,带来的影响;
4.宏观经济学极其重要,例如大宗商品涨价、降价带来的社会影响,贵金属的周期属性等;
5,政策解读的准确性,有许多咨询公司专门以解读政策为生的,行业应该如何应对等;
以上5点是最基本的,因为投资这行真的需要一点天赋,还有经验,所以你基本功不扎实,研报也看不懂。
大部分人看研报也就看看盈利空间,盈利空间50-%,买;盈利空间只有20%,算了。
深入一点的可能会看看业绩增长逻辑,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理解风险提示是什么意思。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研报吹上天,你买了之后一直涨不起来的原因,研报不一定真实反映了情况,但反映了买入者的共识(一定会涨)。
进攻是小资金最喜欢做的事,因为不这么做就意味着没有盈利,而大资金最优先考虑的是如何防守,不要亏到连银行利息都跑不赢。
“投资的艺术”是个伪命题,因为艺术肯定是突发奇想、天马行空创造出来的,有迹可循、可以复制的逻辑那就不能称为艺术。
所以投资是一种反人性的逻辑,为什么没有人能预测巴菲特买什么,而是等到交易完成后再来分析这个公司为什么值得买,例如15倍pe的苹果。
因为大部分人在投资里面都遵循共性,或者过于艺术化。
保持学习,见识的越多,被收割的几率就
越小。
概率高手天热了,点个在看,我去买冰棍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bj/5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