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金融化,顾名思义,也就是将艺术品当成投资品,进入资本市场进行交易,进行资本交易。众所周知,收藏品向来以高价,珍惜性展现在人们面前。为什么高高在上的艺术品,为何会与世俗的资本扯上关系呢?对我们这一些想参与的人又有什么启发呢?
其实现代艺术的发展,其实一直跟背后的资本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这么说吧,西方近代艺术起源于法国印象派。起初,是由收藏家赞助画家,画家在得到赞助人的资金后,进行创作。该模式下的赞助人是指那些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他们将作品作为私人财富,常运用自己的审美及鉴赏力去感受作品的内涵。这一赞助模式的重要特点是作品的流向不是市场,而是个人甚至是收藏机构。
比如克拉克艺术馆正是源于个人收藏家的积累:克拉克夫妇原本只是爱好收藏艺术品,他们不仅收藏了30余幅雷诺阿的作品,还包括德拉克罗瓦、特纳等大师的臻品。其次,这些赞助人会运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印象派发展。维克多·肖凯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资金并不充裕,但却热衷于艺术收藏,不仅经常帮助印象派做宣传,还将自己收藏的作品借给画家们举办展览。收藏家型赞助人与其他赞助人之间没有利益上的冲突,自己的喜爱与否是他们判断一幅作品的标准。这种模式下,让当初的印象派画家得以在保障了基本的生活,从而进行创作,为现代艺术的开始,点起一缕曙光。可以说,现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推动。收藏家会因为自己的喜好,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为自己的喜欢的作者进行宣传,将自身的收藏品进行增值。
印象派画作
为画家增加知名度,让画家的作品更高价,其实从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比如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他们资助的人基本都耳熟能祥,比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在欧洲大陆,贵族往往是艺术家的主要资助人。当时日益兴起新兴的市民阶级也是艺术家们的主要资助者之一。那时候的资助,基本是为了让艺术家为自己服务
自从二战后,传统的艺术家资助者由原来的贵族转成大资本家。艺术品收藏和投资,开始披上了厚厚的资本色彩。不管是苏富比,佳士得拍卖行,还是中国的保利,嘉德,他们的拍卖成交记录,说到底其实也是资本操作的体现。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资本最成功的的案例,莫过于使用鸡缸杯喝茶的刘益谦了。在古玩收藏界,刘益谦称得上头条争议人物,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2.81亿竞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这一次的购买,让刘益谦在收藏界大出风头,同时也让刘益谦手中的资产回笼能力上升。哪怕年他又莫迪利安尼作于年—年的《侧卧的裸女》以1.2亿美元估价上拍,成交价达到,,美元,约合人民币10.84亿元,创造了莫迪利安尼作品拍卖新纪录,也没有这次造成的影响那么大。这次可以说是国内资本参与艺术品操作一次最具代表性的示例。
也让中国的新贵阶级意识到,艺术品也是可以成为资产配置和增值的途径。不仅可以体现自身的社会地位,也可以成为自己品味的体现,更有利于让自己走入圈子。特别是国有拍卖行匡时和银行开展的艺术品抵押借贷业务,也让更多的新贵意识到投资艺术品不仅仅是生活质量投入,更是以后进入圈子的敲门砖,必要时可以用来融资的抵押凭证(做法是直接将藏品抵押给拍卖行或圈子里的人,或者让拍卖行进行拍卖)。所以王健林买刘海栗的书画,马云卖自己的作品,也是可以理解成首富们对自己资产的一次配置,对于广大藏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信号,艺术品市场金融化正式开启。
(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zz/8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