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投资艺术 >> 投资艺术作者 >> 正文 >> 正文

一周财经八卦ldquo叶

来源:投资艺术 时间:2021/8/3

大家好,感谢大家昨天的问候,都以为我们还在玩儿……

咋可能还在玩?前天就都滚回来了,昨天就都默默丧班了……只是玩儿的时候一个字没写,昨天一天也弄不完字。

嘿嘿,所以,是跟大家一个节奏在丧班哟。

先上一个“谜底揭开”八卦。

在今年的中,咱号说:

咱国的基金,就总体而言,大盘处于下跌期时,借高位反弹减仓;而上升期中,则一直处于显著的减仓过程中。

也就是说,无论大盘涨跌,咱国公募基金都以抛为主,并不想分享所谓“长期的增长”。

那些传说中持股十年百倍的,都是私募基金。

原因不明,总之公募真实内心是永远看空股市。

——当晚就有老朋友留言:不敢把“原因不明”说明白?

哈哈哈哈哈,握爪。

那是2月底,大家对股市还有期待,我们也不想说丧气话败了大家的兴。

但没想到,不用咱号把窗户纸捅破,“公募基金永远看空股市”——竟然在5月初有了爆炸性注解!

事情是这样。

5月9日,微博大V

叶飞私募冠军直说发了一条微博,点名上市公司中源家居“请人协助市值管理然后赖账不给钱”,全文如下:

“中源家居的董事长曹总和董秘张总,你们好。有个事说一下,你们公司的市值管理找的盘方太不是东西,3月31日那几天通过好几个中间人找到我,给了不到定金10%,让我的下家一些公募基金经理和券商资管买了你这个票,然后一直跌停,并且盘方蒲菲迪这个人赖账不付尾款。一开始说的是锁仓代持保底给保证金,盘方拉升30%以上,结果呢,不仅不是锁仓,还直接出货给我们。而且,还不付保底的保证金。

“然后这两个月我一直联系中间人,他们一个个都推脱不肯负责。

“因为盘方拿出你们的名股东名册等资料给我看过,所以,我无奈之下,只能先从源头找起。因为我的下家一直问我要尾款几百万,我又没有收到上家的费用。公募和券商资管这边的损失大概几百万。

“所以,我提醒你们,以后找操盘的团队,要看人品,不能找骗子。

“还有,如果你们不及时联系我,不认真处理,而是赖账或者继续骗我。

“我也只能实名举报中国证监会和案发现场的公安经侦。

“咱们看谁会玩命。

“上一个我实名举报的是华钰矿业,已经被证监会调查,ST了。

“你们要是想成为st,那就走着瞧吧。

“我对我说的一切,负完全的民事和刑事责任。一个公民有权提交违法线索。”

——名义上是要债,实际上,把话说到这份上,已经是打着“要债”的名义举报了。

接着,叶飞总又发微博说自己要爆料18家上市公司操纵股价的实锤,并最终点出了12家公司的名字。

瞬间,整个中小板都振荡了……

咱号结合《华夏时报》对叶飞总的采访,给众亲解释一下他在说啥:

叶飞总说,中源家居想出货3亿元股票,需要在一两个月内让股价上涨30-40%,这就需要做“市值管理”,于是找了一个“盘方”(替上市公司操盘的操盘方)。

“盘方”主要用来操盘该公司巨量股票——虽说上市公司买卖自家股票需要申报信披,但不少上市公司都有“暗仓”,代持大量自家股票,操盘主要操盘暗仓的股票;或者操盘手从持有该股票的券商机构借该股票操盘。

股票有了,还需资金。

所以“盘方”通常会找资金帮手——比如盘方有市值4亿的股票,在拉升过程中要卖出2亿,资金帮手就是这2亿的接盘者。

“盘方”卖出2亿的货后,就有了2亿资金,可以再用这2亿资金继续拉高股价。

资金帮手其实是替“盘方”代持,通常代持时间为1-3个月。

期间“盘方”负责锁仓维持股价,并且为资金帮手保底股价,并支付保底的保证金——不能让资金帮手亏钱啊。

为了找到资金,叶飞总说,中源家居找了申万宏源员工刘鹏做中间人,刘鹏又找了叶飞,叶飞又找了自己的朋友、恒泰证券的管宣——三个中间人最后确定的资金方是天风证券资管、民生证券资管,还有叶飞未披露的某公募资金经理。

通常,按照市值抬升金额,比如10亿的市值抬升到11亿,中间人可以拿到1亿的5‰的费用,而代持方可以拿到3-5%的代持费。

叶飞总说,3月,“盘方”跟他们三个中间人说好:先试水,出三五千万的货,看看合作畅通与否。

叶飞总说,按道理,“盘方”应该先付代持规模的1%,也就是30万,给资金方作为定金;然后,“盘方”应该将其余的代持费,也就是付完1%,还剩下的2-4%代持费+5‰中间费给中间人。中间人拿到2-4%的代持费,先不忙支付,要等资金方接盘完股票,确认资金方确实接盘了,再支付。

确认方式是股东名册:每个月10日、20日、30/31日收盘后,中证登会统计上市公司前名股东,并制作股东名册,上市公司在新的股东名册里看到资金方确实接盘了,再通知中间人,中间人再把剩余的代持费支付给资金方。

叶飞总说,这次交易因为刘鹏作保,“盘方”只付了10万元定金,其余费用一概未付。

行动于3月31日开始,资金方开始买入中源家居的股票,当天,中源家居高开5%,但盘中一度跌停,最终当日收跌8.82%。

据叶飞总说,他找的公募基金和天风证券准备各出万元买入,但因为盘中跌停,就没敢买入;民生资管倒是按约定买入了余万元,但股价一路跌,按照机构风控要求,最后平仓止损。

资金方认为,股价突然下跌,是“盘方”趁自己拉高买入时,向自己出了货——说好的拉抬呢?结果你直接向我出货?这不是骗子吗?

资金方不但没有收到尾款,还赔了几百万,就向叶飞讨债。

4月1日,叶飞、刘鹏在深圳某酒店见到了“盘方”的三个人,他们自称是成都莘天使基金,推说31日抛售股票的另有其人,合作要缓一缓。

双方发生了争执,叶飞总摔了杯子,扣下了基金法人蒲菲迪的身份证和银行卡,蒲报警后,警方将双方带到派出所,凌晨和解。

但叶飞总后来在微博发了蒲的身份证照片和银行卡照片。

媒体都说叶飞总这是“自杀式爆料”。

确实啊,如果说的是真的,就触犯《刑法》第条“操纵证券罪”;

如果说的是假的,就触犯《刑法》第条“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怎么都犯罪,所以这是“自杀式爆料”。

现在的情况是:在众多媒体记者的努力下,刘鹏承认自己是中间人,但说自己没收费;恒泰证券承认有管宣这个人,但说这个人3月已经辞职了;民生证券承认自家投资经理买入了中源家居,但不承认参加了所谓市值管理;天风证券说未参与,但被叶飞总锤与天风一女性资管经理通过电话确认合作,承诺买3亿……

中源家居5月13日晚发公告:没有“市值管理”计划,不认识叶飞,也不认识蒲菲迪。

那么,“盘方”会不会真的是打着中源家居的名义行骗,自己出货呢?

叶飞总认为不是。

他说,4月1日,他在“盘方”手中看到过今年以来的几份中源家居的纸质版股东名册——股东名册并不容易取得,只有上市公司可以在中证登网站上查看并下载电子名册,普通股东想看,只能去上市公司处查看,且只能查看,不能拍照更不能带走——所以,理论上,拥有纸质版名册的,只有上市公司。

如果没有关系,莘天使怎么能拿到中源家居的股东名册呢?

那么,股东名册是不是伪造的呢?

这个不好说,但《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另一个角度查证,发现了一些别的问题:

一家私募机构“三方资管”在今年一季度,成为了中源家居的十大股东,而这家机构,去年四季度,也进了利通电子的十大股东名单——利通电子,是叶飞总微博点名要举报操纵股价的12家公司之一,正排在中源家居后面——而且,记者发现,今年3月底4月初,这两家公司的股价走势惊人一致;且在交易量集中的龙虎榜上,他们共享了三家营业部……同时,还有一自然人刘某,也同时出现在了两家公司的十大股东名录中。

记者不能下结论,咱号替记者捅破窗户纸:这不会是同一批人在操纵股价吧?

总之,中源家居,一家卖沙发的公司,盘子比较小,只有13亿市值,70%+的股票在两个创始人手中,只有20%+的流动股,属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

公司业绩不突出,近两年有几宗股价暴涨暴跌的可疑历史。

最巧的是,今年2月,恰好大股东手中一批股票解禁。

大股东出货,恰好是操纵股价的刚需——跟想“出货3亿”的说法有点对得上呢。

有兴趣的亲可以百度《华夏时报》记者的报道《起底中源家居“操盘翻车”:口头合同、暴跌、食言、摔杯子、报警、开撕以及躲匿的基金和资管》和《中国证券报》记者的报道《中源家居被举报“坐庄”,神秘新进股东疑窦丛生》浏览更多细节。

解释一下,为什么叶飞总5月9日举报,咱号6月16日才八卦这条新闻——因为想等一个结果。

中国证监会,5月16日:证监会坚决贯彻落实“零容忍”工作方针,依法从严从快从重打击包括恶性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在内的各类重大违法行为,持续净化市场生态。针对近期媒体报道有相关方涉嫌合谋实施不法行为等问题,根据交易所核查情况,证监会决定对相关账户涉嫌操纵利通电子、中源家居等股票价格立案调查。

到6月16日,不就满一个月了吗?

咱号有理由认为,满月就该有个交代,因为现在政府部门回应舆情特别快,举栗:

饶毅总1月21日晚10点,向中国科学院第六届道德委员会实名举报裴钢造假——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1月26日回应:未发现有造假;

北医三院肿瘤科张煜医生4月18日在知乎医院陆巍医生导致病患人财两空——4月27日,卫健委调查结果:治疗原则基本符合规范。

去年12月11日,政治局会议,首提“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今年4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阿里巴巴集团作出行政处罚。落实领导指示3个月太短6个月太长,4个月正好。

所以咱号是想蹲一个阶段性说法(不奢求调查结果)。

但没蹲到。

没蹲到也对。实事求是地说,叶飞总,确实给领导出难题了。

去年6月18日,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刘副总做了一个书面致辞。

致辞里有一句: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加快发展资本市场。

这九个字当天就被证监会易主席命名为“九字方针”。

但这话让媒体和下级单位有点不知所措。

咱国,别看改革有点改不下去,新说法可是层出不穷,特能整词儿。

资本市场要建制度、行政不干预市场,类似的说法做法,之前也有,但以前真没提过“零容忍”。

不赖大家迟疑,“零容忍”?零?资本市场里那么多利益集团都“零容忍”?

尤其是那么多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真要跟他们较真?

资本市场的事儿,之前揭能揭到副国级(令),那些案情,之伤害中国人民感情,之侮辱中国人民尊严,几乎都能让人失去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真敢不容忍?

这么铁血,真的想好了吗?

只能听其言观其行,看领导是不是当真。

也确实有当真的背景,比如新修《证券法》显著提高证券违法违规成本,完善了投资者保护制度;比如最高法一直限制使用《民事诉讼法》第54条,也就是“集体诉讼”,但年“股民起诉万家文化(赵薇)”案,年股民起诉康得新,能够先后立案成功,肯定也是得到了上头的首肯。

尤其康得新案,用上了新修《证券法》对“集体诉讼”条款的丰富支持,媒体都给归类到“零容忍”里了。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对叶飞的举报,“零容忍”到何种程度?

整个金融界都等着看监管部门的下文呢。

这事儿难就难在于:动静太大了。不是揭露了一个上市公司如何违规,一个二级市场的庄家如何作妖,而是揭露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涵盖了上市公司、公募基金、券商等资本市场重要主体,以及这些主体构成的逻辑清晰、利益明确的黑金网络。

一个孤立的毒瘤,割了就割了,一个网络,剥离起来就难了。

先就得问:监管部门有勇气承认这样的网络的存在吗?

反正咱号看科技部和卫健委的表现,不乐观。

裴钢——中科院学部道德委员会主任。道德委员会,还主任,如果说他实验造假,是不是就只有中科院门前的两个石狮子干净了?

NK细胞疗法——全球都没有获批临床,到了中国竟然遍地开花、各种商业化,谁批的?官员医院如入无人之境的商业公司之间没有关联交易,谁信?

这些调查的难处在于:即使说了真话,老百姓也不会鼓掌,只会来一句“发现一只蟑螂准藏着几百只蟑螂”、“根子都烂了”。

这样的调查结果,不仅仅是相关部门承受不起哇。

所以,这两个部门最终都选择了维稳+被骂。

叶飞总的举报也是一样: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竟然参与操纵上市公司股价?他们背后可是国有金融机构、混合制金融机构,以及,他们是市场的主要力量。市场的主角都在明目张胆地割韭菜,这个事实谁敢盖章?

更何况,叶飞总举报的线索,还包括公募基金经理参与“老鼠仓”的另一个手法:

无关上市公司,只有操盘方和公募基金经理两方协作——公募基金经理将本该保密的股票池卖给盘方,盘方选适合操纵的股票。选定后,盘方先买(建仓),公募后买(拉升),盘方先卖(获利),公募后卖(出逃),盘方每赚10%,就给公募经理提现一次,同时,盘方还把自己持仓的10%作为公募经理的代持,获利全归公募经理,用盘方账户建“老鼠仓”可比用亲友账户建“老鼠仓”隐蔽多了……

这手法比“市值管理”更加丑恶。

而且它会揭开中国资本市场的另一层伤疤——20年前、《财新》杂志的前身《财经》杂志刊登过一篇《基金黑幕》,揭露公募基金参与“老鼠仓”的种种手法,就包括类似操作。

叶飞总再次确认公募基金和老鼠仓的关系,不由得让人想起那篇文章,不由得让人问一句:20年了,为啥还杜绝不了?

这层伤疤揭的,有点疼。

确实容易引发老百姓的制度性思考——别的不说,就这个“市值管理”就说不清。

咱号排名靠前的作者的小说写过“市值管理”——

我:marketvaluemanagement?什么鬼?

Eddie:中国人的发明,你没听过吗?

我马上谷歌了一下。

我:这不就是内幕交易,操纵股价吗?

——但是“市值管理”竟然写在咱国的行政法规里:

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

当然,这事儿有个背景:十几二十年前,上市公司一旦IPO扎完钱,就完全不管股价死活,放任股价伤害中小投资者,所以有关部门希望他们能负点责任要点脸,做点股价管理。

但这规定从本质上就歪了:上市公司不在乎股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因为建立资本市场的目的是为国有企业解困,本身就重融资轻回报,所以人家不在乎股价。不解决上市企业不在乎股价的根本问题,单纯下行政命令让他们做股价管理,必然导致股价/市值管理成为另一个寻租空间——监管层难道想不到吗?

所以咱号是一边期待监管部门雷霆万钧,一边相当悲观觉得没戏。

其间,咱号还想蹲《财新》的报道。

时隔20年,《财新》会再次吹响促动改革的号角吗?

5月24日,新一期《财新》出街,刊登《A股上演“皇帝的新衣”市值管理黑幕揭开》,但看完文章咱号心凉半截。

因为处理得比较“艺术”:

1.这篇稿子采访了署名未署名不下十个“业内人士”、“投行人士”、律师谈周边问题,就是没采访叶飞本人,哪怕连一句“财新记者联系叶飞未获回应”也没有——这不像财新的选题操作水准,更像是财新有意不想让自己成为叶飞的发声平台。

2.记者强调说,此类调查,必须要有证据,但证明公募基金操纵股价很难,因为基金买卖股票很正常,是业务需要,然后又说叶飞提供的“证据不充分”——哎妈,证据啥时候在咱国司法体系里这么重要了?反复强调证据,不会是为监管部门不将事件提交司法拟的推辞吧?或者就是所谓“不炒作,不渲染”、为这件事降温、不吊吃瓜群众胃口的处理手法?

3.倒是配了一个“社论”《市值管理亟须整顿》——仍然站“市值管理”,挺“新国九条”,应该是表示跟监管部门站一头儿的态度。

《财新》的冷淡,令咱号也感到心凉:看来,叶飞总的举报在上头心里,就是涨人气卖产品的闹剧。

当然,既然都立案调查了,就肯定会有结论,只不过,句号会划在哪儿呢?

参考科技部和卫健委的做法,板子应该打在过程中:成都莘天使、蒲菲迪这个“盘方”既然已经曝光,大概率是要承担后果了;民生证券买入万+已经曝光,估计涉事人也跑不脱(民生系反正现在也不复当初是光荣的民企成了陷入政争的民企);举报人叶飞总、中间人刘鹏和管宣至少会中止若干年从业吧?

至于风暴眼中源家居,真的说不好会怎么样。当然,也许人家是无辜的。

不过呢,咱号就想,既然有勇气喊出“零容忍”的口号,就该做好被人“出难题”的准备:形势不是水龙头,任监管机构拧大拧小。资本市场参与者形形色色,你无法控制参与者的行为,更无法人为把“举报”限制在某种可控的程度内……所以,“零容忍”其实早晚会遇到硬核挑战……

连续剧新闻:阿尔兹海默症新药争议。

咱号在年一文中,为了跟“九期一”做对比,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zz/8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