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投资艺术 >> 投资艺术作者 >> 正文 >> 正文

掌握这几种方法,让知识主动蹦出来

来源:投资艺术 时间:2025/1/25
郑华国 https://m.39.net/disease/a_5387140.html

朋友们好啊,我是阿宁。今天分享的内容有点儿长,还请耐心读完。

我一直有看书的习惯,总是喜欢把好的句子摘录在本子上,可在写文的时候,竟然想不起来一句。

我就一直在苦恼,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有效记忆,让知识在需要的时候,嗖的一下子从脑子里“蹦”出来。

不知道朋友们是否有和我一样的苦恼?

最近在看《暗时间》这本书,惊喜的发现书中竟然有帮助记忆和学习的方法。

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养成主动回顾的习惯

论语中讲“温故而知新”。

经过一段时间再回头温习学习过的知识,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长时间记忆,还可以对之前的想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有了新的启发。

在这方面,我是个反面教材。

我喜欢看书,甚至会在书上写当时的感想,摘抄好言好句,可我很少在读完一本书后再重新翻开这本书。

所以经常出现的现象是,好言好句在用的时候想不起来,写文的时候,书中相似的观点无法关联起来。

现在看,是我偷懒了。

看过的知识成为了一座座孤岛,虽然都在那里,却难以访问。

遗忘是人的天性。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学习过的知识,一天后不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之后遗忘速度会减慢。他的研究发现被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法。

同时他也发明了艾宾浩斯保持法,用来对抗遗忘。

即知识背过后,5分钟复习一遍,20分钟复习一遍,1小时后,9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分别再复习一遍,就会彻底记牢。

这种复习方法我觉得更适合学习英语、古诗词、好言好句、应试类等学习类知识的背记。

像读书等大块大量内容,我认为重新阅读的间隔时间可以长些,但一定要主动再打开。

我现在在备考会计考试,听课的时候,也经常听老师说,某章是重难点,也是爱考点,以前考过的学员该章学习了几遍几遍。

说的不就是主动回顾的价值嘛。

俗话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是这个道理。

给知识创造回忆的机会

给知识创造回忆的机会,总结为3点:说给别人听和听别人说;整理笔记;书写。

1.说给别人听和听别人说

这点在费曼学习法和《认知觉醒》等书中都有提到,就是“教就是最好的学”的另一种说法儿。

就是把学到的观点讲给没有学过的人听。讲得越通俗易懂,越说明真的掌握了这个知识。

在讲的过程中,别人就会提问和讨论,自己在加深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又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农村妈妈对孩子的学习,从来不是像我似的每天辅导孩子学习写作业。

她的做法是,每天孩子放学回到家,她让孩子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她听,她还非常认真的一边听一边记笔记,还时不时的向孩子提问。

孩子嘛,本来表达欲望就强烈,为了能够教会妈妈这个学生,更是想尽一切办法,用比喻、举例子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完成了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主动从多方面去思考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即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还巩固了知识。

在接下来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学学这位妈妈的方法。

2.整理笔记

整理之前的笔记,不仅可以巩固已经淡化的记忆,还可以重新审视之前的思考。看书过程中,我有记笔记的习惯,比如在一段话的旁边写上自己当时的感受,有段时间,还专门用电子文档写读书笔记。

可往往写完就完了,之后很少有再回来整理的时候。

现在看,是需要把以前的笔记重新整理起来啦。

书中也分享了一种方法,

使用一个不整理就无法检索到的电子笔记软件记录笔记并做好分类,这个方法刚好和我现在做的事情不谋而合了。

这样做,刚开始的时候会比较麻烦,一段时间后体验到提取信息的方便就不这么认为了。

最近读的《暗时间》是共读营里的共读书目,营里为了督促大家读书打卡,要求交押金,想要拿回押金就需要每天打卡字。

我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就刻意想了一下,如何才能保留下来又能方便找到,于是就下载了一个app,每天的读书笔记都在这个软件上完成。

为了方便搜索,我写明了日期、书籍名称、当天读的章节名称。

接下来应该可以再优化一下,比如加上章节概述、关键词等。

记录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提取,如何提取方便就如何整理。3.书写

如果不习惯向别人讲,书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记忆方式。

用写的方式检测学到的知识程度,同时写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思考的过程。

因为得想办法让读的人看懂,于是也是锻炼逻辑能力的过程。

如果只有读,没有写,那么学习到的知识的留存率会非常低,几天之后可能已经想不起来自己读过什么。

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曾提到他是这样学习的:

“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

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如果没有书写,周岭就不会记录36岁才开始觉醒的过程,也就没有了畅销书《认知觉醒》。

书写不仅是与自己的对话,也是与别人的交流,更是语言自己的思考。

“虚拟经历”别人的故事

“虚拟经历”别人的故事,就是将自己代入到别人经历的过程中。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代入了别人的经历后,与自己的某些观点或情绪产生关联,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就能很快调动产生关联的那部分知识。

年前一段时间追《繁花》,对剧里一出场就死亡的根叔印象深刻。

根叔是出租车司机,平时跟着宝总他们投资股票赚点儿小钱。

有一天,听别人说某一只股票可能会赚大钱,他也想一夜暴富,可是自己又没多少钱,就把亲戚让他管理的钱都押了进去,买了那只股票。

结果那只股票暴跌,他亏掉了所有的钱,因为一时无法承受,导致心脏病发死亡。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我是根叔,我会怎么办,之后想到了投资大忌-不懂不碰和禁止贪欲。

这种方法适用于经验知识类,“虚拟”经历过别人真实经历的事情后,就会让学到的“死”知识变活。

刻意练习举一反三的能力

举一反三,就是知识迁移的能力。

书中说,

“如果一件事情就是一件事情,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学习到“未来”的知识,结果就是每堵墙都要自己撞一遍试试硬度。”

我觉得说得挺对的。

我最近在备考会计考试,课件中有练习题,这类题目老师都会在讲课的时候,一起带着练并讲解题思路。

听课的过程中,练习题我都做对了,也感觉听懂了老师讲的解题思路。

可课后自己再做题的时候,碰到和练习题类似的题,比如就是换了个数或换了一个条件要求,我就做不出来了。

我这就是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这种能力需要刻意练习。针对我自己的情况,

首先,真的要听懂老师讲的知识点,听完课后及时总结知识点,如果整理过程中卡壳了,再回去听课。

其次,多做题,和知识点相关的题目类型见多了,无论题目中换成什么数,或改了什么条件,也做到了心中有数,直接套用类似题目的解题思路。

再次,整理归纳错题。把做错的题都整理下来,并从解题思路、考点上进行归纳,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题就会做了。

举一反三的核心就像树干,把具体事件的细枝末节去掉,抽象提炼出主问题,再碰到和主问题相关的事项就懂得了运用哪些知识去应对。

观察和比较

“观察”和“比较”就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听到的或看到的别人相同或相似的亲身经历进行对比,从中找到差异,需要改正的进行改正。

“观察”和“比较”本身就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渠道。

比如攒钱。都说为了攒住钱,就需要知道钱都花到哪儿了,为了了解钱的去向,平时需要记账。

我就每天把花的钱在记账软件上一笔笔记录。可到月末的时候发现,我手里仍然没有钱可以存啊。

在看《极简生活:断舍离的艺术》的时候,作者提到她为了攒钱也记账,但人家和我的区别在于,记完账后对消费情况进行复盘。

通过复盘,清楚了钱都是怎么花的,花在了什么地方,哪些钱是没有必要花的。

对没有必要花的钱,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就刻意少花或不花,把这部分钱都存起来,人家就把钱攒下了。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通过和人家记账并攒下钱的方法一比较,就知道自己攒不下钱的原因了,也学习到了记账攒钱的门道。

结尾

以上,无论是定期回顾还是为回忆创造机会,还是设身处地的“虚拟”别人的经历等方法。

目的都是为了让大脑对学到的知识形成记忆编码,方便在用到相关知识时,快速搜索到并准确提取出来。

学习和记忆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拥有了多少知识,而在于需要用时,可以及时调动出来输出。

一起用起来吧,期待知识像火花一样,在需要时喷涌而出。

若你也有其他好的记忆方法,欢迎分享。一起学习,一起变更好。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

学以致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zz/12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