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投资艺术 >> 投资艺术作者 >> 正文 >> 正文

前沿郝祥军贺雪AI与人类智能在知识

来源:投资艺术 时间:2023/4/22
                            

以下文章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作者郝祥军,贺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提供本刊的最新资讯和动态。

摘要:人类自制造石器开始就致力于运用工具解放自己。人工智能作为人造技术工具,已经进入社会多个领域,参与人类知识生产活动,正逐渐分担着人类的体力乃至脑力劳动,并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特征。人类与人工智能势必会进行一番“博弈”,以维护自身主体性。研究从知识生产主体的改变、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知识呈现形态的改变三个方面分析了人工智能参与知识生产活动的现状,并基于此辨析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特征差异。研究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博弈会在高度分工的趋势下走向人与机器的“握手言和”,化“零和”为“双赢”,通过外部的人机协作以及内部的人机融合智能两种路径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最后,人工智能再造知识生产流程,改变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引起了教育的思考,研究总结了三点启示以讨论未来教育的着力点。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智能;知识生产;人机协作;未来教育

一、引言

自远古时代人类制作石器辅助劳动开始,人类就致力于制造或开发工具实现自我解放。发展到今天,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作为一种人造技术工具,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参与人类的知识生产活动。但与以往不同的是,AI正在尝试挣脱人类的驾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特征(巴拉特,,第15页)。例如,年微软小冰出版首部人工智能灵思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AI的自主创造已经对作者、发明人、设计人等提出了挑战,引发了知识产权主体争议,冲击了当下的知识产权主体制度(曹新明,咸晨旭,)。有研究认为自主性是人工智能的本质属性,在智能算法支持下AI能够进行自主知识创造甚至介入人类的决策,对人类知识创造的智慧性、主体性地位产生潜在威胁(李建中,)。随着在更多方面对技术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人类会丧失主观能动性,比如智能地图导航的不科学路线规划、个性化推荐导致的“茧房效应”等。人类在无形当中被AI等技术束缚,在技术造就的“自由”与“放纵”中迷失了自我,引发了“网瘾”“低头族”“手机依赖症”等忧患;人类在越发智能化的社会中无法摆脱对技术的依赖而陷入被技术奴役的困境。而且,随着AI的深度发展,人类主体客体化、AI客体主体化的现象将更加明显。在强人工智能的最初概念里,塞尔(Searle,)认为计算机运行适当的程序能和人一样具有思维;当“技术奇点”出现,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自我超越,对自我实现改造与更新而突破设计者的控制(王彦雨,)。未来,随着智能算法的更新升级,AI将会参与更多知识生产活动。以AI结合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例,AI突破了人类的认知极限而能在海量数据或信息中发现人类无法获取的内容与知识;以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支持的人工智能正在替代人类体力乃至智力劳动(白惠仁,崔政,)。

AI向人类智能的逼近甚至超越,已经使得人机关系紧张,人类出现不自在的状态,引发了人类的自然主体性的危机警觉(徐瑞萍,吴选红,刁生富,)。人类应该及时摆脱技术依赖,进行人的主体性重构,认识到AI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数据驱动的知识创造存在诸多局限,AI还不具备人类常识、伦理、情感等无法被表征和推理的知识。人类若想保持自己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克服AI带来的职业替代性危机,必须发展人类区别于机器的独特智能,在未来化解人机关系的冲突。因此,在符合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下,未来知识生产活动中AI与人类势必会进行一番“博弈”,使得人机分工越加清晰,在各自专长的领域各显神通、优势互补,最终实现人与机器“握手言和”,化“零和”为“双赢”,走向人机共生。本文将梳理AI参与知识生产活动的现状,进而比较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特征差异,剖析AI参与知识生产的局限性,最终预测未来人机共生的途径,并提炼其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启示。

二、AI参与知识生产活动的现状

人工智能发展至今,无疑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冲击。在人们逐步探讨人工智能的价值及应用的同时,其已经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一场不动声色的变革,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可能是史无前例的。尤其处在知识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的知识生产要素,而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对人类知识进行模拟、学习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数据分析技术,在新闻写作、材料研发、医学研究、金融投资、艺术创作等知识生产领域有诸多应用(苏明,巴特尔,);这使得以物质形态出现的生产要素在产品中的价值比重逐渐下降,而越发注重知识、信息的资源价值(张康之,)。人类的知识生产活动走向一种数据驱动的方式,人类知识形态走向了信息技术支撑的交叠形态,以计算科学来阐释人类的社会现象与科学问题,通过大量、多源的数据采集、处理、挖掘和分析来实现大数据知识发现与生产(韩震,)。因此,人工智能在参与知识生产的过程中也影响着人类的知识观念,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知识生产主体、生产方式以及知识形态的转变。

(一)AI改变知识生产主体

近年来,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人类的知识生产活动中,知识生产从“以人为主导”发展为“人机协同”工作,甚至在某些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取代了人类的劳动。例如,将人工智能引入新闻传媒领域,使得智能媒体作品逐渐走向大众视野。新华社近年来持续推进AI与新闻应用场景的融合,在生产环节直接利用“媒体大脑”、AI合成主播等智能化工具和平台,对新闻素材进行自动分类和标引,智能化生产文字、图片等30余个品类的全媒体产品,实现了新闻生产的智能化创新(环球网,)。AI参与新闻编辑,机器快速写作这一应用使得新闻从业者的报道能够更快速、更高效以及更逼近真相。此外,AI在信息的抓取、分析和解读方面具备绝对的优势,这也使得新闻资讯能够更加精准、快速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陈昌凤,霍婕,)。当人工智能技术被引入新闻传播行业,我们每天阅读的新闻资讯已经从人类创作转变为人机协同编辑甚至机器自动化生成,原有的传播格局被打破,新闻编辑由传统的以人为主导转变为人与AI的共存(任瑞娟,王保超,赵雅倩,)。如果说AI参与写作、编辑等活动还仅仅是辅助人类进行文字、图片、信息的处理,那么当它走进科学领域,与人类科学家一起对科学的奥秘进行探索与发现时,它在人类知识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就更不容忽视。早在年,机器人科学家“亚当”问世,其独立完成科学实验与科学知识发现的能力令人惊讶,它曾成功完成了酵母酶的实验,成为首个实现科学发现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之后,相关团队又致力于机器人“夏娃”的研究,主要用于药物研发,再次推进了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控制工程网,)。“亚当”与“夏娃”仅仅是人工智能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缩影,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但从中不难发现,“亚当”和“夏娃”不同于文字编辑中机器与人的协同工作,机器人科学家已经可以代替人类科学家独立进行复杂、繁琐的实验。同样,在教育的知识场域中,人工智能的介入也引发了教育主体观的思考,教师虽然能实时精准掌握学生学情、对学生学习行为与课堂专注度进行自动化的分析,但其对智能技术的强依赖性逐渐使得教育主体客体化。而AI又被贴上了“智慧”的标签(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能够促进个性化学习或因材施教,似乎有了“主观能动性”,作为客体的AI似乎在逐渐主体化(张刚要,梁青青,)。而且不可否认的是,人机协同教学、智能“双师”课堂(人类教师与智能机器人教师)等新的教学形态已在现实中出现并探索实践(赵鑫,吕寒雪,)。因此,不管是在新闻传播、科学发现还是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在逐步分担人类的智慧性劳动乃至以携手人类的协同方式向主体地位靠近。从人类主导到AI与人类协同,人类在知识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威胁”,人的主体性由于AI的加入正在慢慢被削弱。

(二)AI改变知识生产方式

AI工作效率高、学习能力强的特点使其在诸多领域备受推崇,改变了各领域的知识生产方式。在传统的知识观中,知识源于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但AI参与的知识生产,变成对大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导致知识并非来自经验而是数据挖掘。如今,AI主持人、AI歌手、AI诗人以及AI教师等已不足为奇。以“微软小冰”为例,自年发布起,小冰活跃于文学艺术领域,致力于诗歌、音乐以及美术等作品的创作,甚至举办了画展、出版了个人绘画作品集,引起了极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zz/1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