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是中国近百年来的绘画奇才。其前半生致力于“入古”,可谓穷古人之迹,通古人之法,探古人之心,在追摹古人方面,用功之勤、涉猎之深广非一般人可梦见;且其富于收藏,于画学鉴赏有极高之器识与修养,因此相互为用,触类旁通,举凡史上诸家派之画学渊源与笔墨技法,无不彻底精研,尽收手底。
本次北京秋拍将悉心呈现数件张大千杰构,藉此领略先生熔铸古今之风貌,仰望巨匠之剪影。本辑绢本青绿山水《李检法定林萧散图》,乃大千先生在四十年代末,力追北宋山水画高峰期的得意之作;先生早年游历山水画作《江静潮平》,融南北宗之长,可作为探究其艺术发展轨迹的最好物证之一;“南张北溥”妙笔共写《荷花双鹭》,从八大得气,自石涛取韵。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下吧!
张大千李检法定林萧散图镜心设色绢本
×56cm
出版:1.《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四)》,第69页,保利艺术博物馆,年5月。
2.《大公报》A23文化版,年1月23日。
3.《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作品集》P59,中国美术馆长流美术馆,年。
4.《长流艺闻》第-期P30,长流艺闻杂志社,年1-2月合刊。
展览:1.“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年5月。
2.“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北京中国美术馆、长流美术馆,年1月20日至3月4日。
四十年代中后期正值大千年富力强之时,敦煌之行的积淀和倾囊搜购历代名迹的奇遇,使大千的审美功力和多年来血战古人的功夫均大幅提升,走进了集大成的时期。此间,大千精品迭出,这些画作成为了其平生仿古的巅峰之作。
张大千《李检法定林萧散图》局部1
关于《定林萧散图》,张大千曾作过多幅,在其作于年一幅同题材作品中,其题曰:“龙眠居士有定林萧散图。盖为王荆文公居金陵定林寺时所作也,此图见著录而墨迹不传,每欲追抚,以目翳而止。近顷目力稍胜,遂想象为此效。龙眠作人物者,以赵沤波、张叔厚为嫡嗣,此图虽未能方驾二公,亦未肯与仇唐作后尘也。丁未春爰。”可见《定林萧散图》并没有古本可临摹,为张大千博采广纳、追求古意之创作。
张大千《李检法定林萧散图》山石局部2
整幅寓动于静,寓静于幽,境界空暝旷远,一派山水隐逸的文人图景。此作张大千将在敦煌形成的富丽堂皇的色彩与古人优雅的笔墨结合起来,可谓是其艺术生涯中上承传统正脉、下启泼墨泼彩的盛年巨制。
张大千《李检法定林萧散图》局部3
根据《张大千艺术的分期》所记载,张大千早年受石涛影响较多,注重于写意技法的训练,而后“渐渐地,技法趋于精细而画风走向工丽,至四、五十岁前后达到他工笔重彩画的极致”,而此幅画作乃是张大千于年50岁时所作,符合当时作者青绿重彩、笔笔珠玑的风格和艺术追求,可以说是张大千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此作款识分为两部分录文,第一部分为:李检法定林萧散图,偶得乾隆内库双丝绢临此,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两方。由此部分款识可知,此作材质为乾隆时期内府所藏特制双丝细绢。“双丝”,乃是一种特殊的制绢工艺,其成品特点是较其他画绢更为细密,而乾隆内府所出,必是经过严格的制造和筛选工艺,又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沉淀,用来仿古作画,自是火气全无。在钤印中,“大吉大利”一印实用频率较高,而名章“张爰”一印,则并不常见。第二部分款识明显有后补痕迹,录文为:葭生仁兄方家正之,己丑(年)十月蜀郡张爰时客台北。钤印“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画幅右下有鉴藏印“嘉兴于葭生珍藏时贤书画记”。张大千《李检法定林萧散图》水法细节4
刘道士《湖山清晓图》水法细节5
张大千双题细节6
从这部分款识中,我们认为,此作并不是为友人所作的直接创作,而是成画若干时日后,再送给上款人于葭生的,而在与委托方的交谈中,我们也印证了之前的推断于先生乃是民国时期金融界巨子,曾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戴季陶等政界名流交往密切,在当时,有着很高的社会及政治地位,与唐醉石等文化界名人亦多有交游。时在年,张大千的画展在台北展出后,轰动一时,政客明贤、各国商贾,纷纷上门求画,大有“踏破铁门槛”之势。张大千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求画者,最终将此作题赠给于葭生先生,可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而于先生更是将此作收藏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亦可见其对张大千此作的珍视。合影背后最左侧可见于葭生签名
张大千江静潮平镜心设色纸本
年作
×34cm
出版:1.《中国山水画通鉴大朴不雕》第3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年3月。
2.《20世纪山水画集》第页,上海书画出版社,年6月。
3.《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二)》第页,保利艺术博物馆,年。
4.《遇见·张大千》P20-21,上海书画出版社,年8月。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年。
说明:上款人为张大千的好友、书画家王师子。
此际北京秋拍呈献张大千年作《江静潮平》,后赠与其好友、书画家王师子。
年,张大千(前排右一)邀请好友王师子(前排右五)到北平游玩留影
此幅《江静潮平图》作于七里泷首次游后不半年,或为张大千这一题材最早的作品。尽管也许因为人生际思的关系,张大千在作品中尚未倾吐他日后飘流海外所作的深厚感情,但从题款可知,他这一时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zz/10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