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周刊
五月(三)总NO.5期目录
艺术深圳何以大放异彩
未来可期,艺术经销商充满市场信心
“富有”与收藏的关系有多紧密?
数据技术如何改变艺术品市场
艺术深圳何以大放异彩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动,深圳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其本土艺博会“艺术深圳”也逐渐热门,主要原因有四:
专业度提升
“艺术深圳”呈现的专业度不断提升。年艺术深圳的布局和活动设计更专业化和多样化。年“艺术深圳”设立了公共艺术、大湾区艺术生态展示等新项目,多样化的公共艺术活动激发了深圳市民对当代艺术的热情,吸引了大量参观者。
海外藏家显著增长
参展画廊在采访时表示,对深圳的藏家和观众报以乐观的态度,观众整体的艺术素养不断提高。从现场来看,观众与展览的互动性较强,并乐于了解当代艺术。
统计表明,参与“艺术深圳”的海外藏家数量显著增长。深圳作为内地面对香港特区和外国藏家的一扇窗户,深圳的艺博会成为了香港买家和习惯于参与香港巴塞尔的外国藏家接触内地市场的便捷渠道,本地观众也更容易受到香港的影响。
企业积极参与
“作为移民城市,深圳集聚了大量年轻和高学历、高收入精英群体,给当代艺术收藏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夏季风在艺术深圳的活动中谈到。同时,参展画廊也表示,深圳地区企业文化收藏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深圳作为云集了大大小小的高新科技企业和创业者,企业的参与成为了深圳艺博会的一大助力。
深圳市政府举办的“深圳企业文化艺术周”推动了当地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建设。深圳企业联合会和深圳文化创意协会创办了“深圳国际艺术博览会”,并且不断通过推广活动增强企业会员和艺术的粘合度。
参展阵容亮眼
艺术深圳参展名单中,参展画廊以深圳以及本土的画廊为主,国际画廊明显增加。参展画廊阵容优化,画廊带来的作品质量也有所提升。
相较于深圳经济的强势,其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对乏力。所以藏家的品味和体系都在探索中,市场培育的潜力巨大。整体而言,深圳的观众构成多元化,观众和藏家没有特别强烈的偏好,开放性和包容性很强,同时对了解当代艺术有强烈的需求。
对于画廊来说,深圳艺术市场能够带来许多新进买家入场,是拓展客群的重要渠道。在《年北京画廊生存调研报告》中,深圳更是以57%的比例高居北京地区画廊最喜爱参加的博览会的第二名。艺术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品牌在画廊中的口碑不断提升。
未来可期,艺术经销商充满市场信心
在巴塞尔和瑞士银行合作发布的《TheArtMarket》报告中,统计了全球艺术经销商(包括90%以上的企业、画廊、古董商、拍卖行、博览会)对年及未来5年艺术市场销售情况的预测。可以看出大部分经销商对于未来的销售比较乐观,认为艺术市场的销售额将会稳中攀升。
艺术经销商对未来销售的看法
(图源:《TheArtMarket》)
部分经销商认为,即使年出现销售下降,但未来5年的走势仍是升高的。其中中国经销商对未来的销售十分自信,他们相信未来5年不会出现任何销售额降低的可能,且50%都一致坚信未来的行情将会继续高涨。
经销商对年销售的预测
(图源:《TheArtMarket》)
经销商对未来5年销售的预测
(图源:《TheArtMarket》)
基于这样的期待,许多经销商们也更加积极地建立全球销售网络,开展国际化道路。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经销商们有着如此乐观的期待呢?
年销售额可观
根据AMMA与ARTPRICE.COM合作的《年度艺术市场报告》中对全球拍卖总成交额的统计,年仅拍卖的成交额数据就超过了亿美元。
参与统计的经销商总销售额达到了约亿美元,较年增长了7%。其中共有44%的经销商的销售额超过万美元。
经销商各销售额区间的百分比
(图源:《TheArtMarket》)
相比年,低于50万美元营业额的经销商数量大幅减少,同时高于万美元的则有着显著的提升,体现出年整体行情的攀升,为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各营业额区间变化百分比
(图源:《TheArtMarket》)
利润率提高
相比年,利润率在30-50%区间的经销商数量虽有少许降低,但利润率在50%以上的经销商增加了8%。尤其在净利润方面,净利润超过30%的经销商数量比年增加了11%。显然,更高的利润对经销商们产生了不小的吸引力。
、经销商毛利区间百分比
(图源:《TheArtMarket》)
、经销商净利润区间百分比
(图源:《TheArtMarket》)
支付周期变短
与前两年相比,一个月内完成支付的百分比显著提升,超过半年的支付周期已经下降到了3%。
-经销商交易周期百分比
(图源:《TheArtMarket》)
私人藏家及跨国买家购买力强劲
在年的统计中,私人藏家的市场份额占到了所有买家的68%,维持着艺术消费的主力军地位。私人藏家相对自由个性的艺术品收藏方式使得经销商们能够更轻易的达成交易,也是未来提升销售额的最主要销售渠道。
藏家群体百分比
(图源:《TheArtMarket》)
可以看出,总体上而言,各地艺术消费的主体还是占比60%的当地买家,但对于0万美元以上的销售额,贡献度更高的却是海外藏家,尤其是万以上的消费,海外藏家占据了66%,基本是当地买家的两倍。
当地藏家与海外藏家各价格区间份额比较
(图源:《TheArtMarket》)
面对已然过半的年,这近6个月的艺术市场行情是否如经销商们期待的一般乐观呢?
据统计,今年3月底举办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共有近家画廊参加。在博览会中,千万级的艺术作品并没有较好的销量,但百万及以下的作品却是大受欢迎,创造了超1亿美元成交总额。可以看出博览会仍是许多画廊的未来取得大量销售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5月的纽约苏富比春拍“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成交率高达90.9%,总成交额达3.亿美元,较年春拍的3.亿美元提升了13.8%,莫奈的《干草堆》更是拍出了1.1亿美元(加佣金)的新纪录。5.25晚举行的佳士得“离心力”和“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两个晚拍,成交率高达90.8%,创造了约1.15亿美元的成交额,体现出全球藏家高涨的收藏热情及实力。
“富有”与收藏的关系有多紧密?
随着收藏艺术品在高净值人士中形成潮流,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投资艺术,或借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不少富豪为艺术一掷千金,近年来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私人美术馆就是证明。但是“胡润百富”的数据告诉我们:“在中国亿万高净值人群当中,只有不到1%的人会购买艺术品”。这就是“购买艺术品的人一定有钱,但有钱人不一定会购买艺术品”。
究竟高净值人士因何收藏艺术品?艺术品对于富人而言又代表了什么?
高净值人群画像
中国千万资产高净值家庭主要由企业主、金领、炒房者和职业股民构成,主要来自科技产业,房地产,制造业和金融业,大部分人都是白手起家获得财富,人群平均年龄40岁,平均年消费占平均财富的2.9%。地产是他们最主要的个人投资方向,千万资产家庭人数平均4人(含家政)。住房面积平米。
数据来自《胡润财富报告》以及
WealthX《全球超级财富报告》
富人们在买什么
在胡润百富《至尚优品—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中可以看到,艺术品消费相对于珠宝、名酒以及其他投资项目来说,只占其消费的小部分。并且,部分艺术品消费并非为了“收藏”或“投资”,而是作为礼品购买。
从投资偏好上看,地产仍然是高净值人群最主要的个人未来投资方向,42%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两年的地产价格会稳健增长。其中,25%的受访者选择住宅作为投资首选,10%受访者表示未来或会增加对于商铺的投资。然而很多投资者却表示要减少关于艺术品的投资。
可以看到艺术品收藏其实并不属于大多数人,并且能真正成为在“收藏”艺术品的收藏家也是很艰难的,多数人仅停留在“购买者”、“玩家”或者“投资者”的阶段。
艺术品为何受冷落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艺术品收藏还是特定人群的喜好,然而面对高回报的艺术品投资,是什么原因阻碍了高净值人群进入艺术品市场?
一是艺术品投资专业门槛高。其不仅要求对艺术“眼力”,还要求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况且,艺术品投资的前期成本高,对于初入艺术品投资的人来讲,无论是学习艺术史、前期试错或是聘请专业指导,都是一笔非常大的投入,这对于同时要兼顾事业的投资者,来讲都是一场时间和精力的考验,因此如果投资者并没有对于艺术的热情,他们还是愿意选择前期投入相对较少的途径进行投资。
二是艺术品市场乱象丛生。不断爆出的赝品、假拍事件,极大地打击了高净值人群进入的信心,当前的市场缺乏有公信力的鉴定和估值机构,还面临着拍卖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是大多数国内投资者不愿为知识投资付费。尽管目前各大画廊,拍卖行等机构都在不断加强教育和咨询服务,但国内投资者的既有观念对付费咨询的态度仍然非常保守,甚至不愿遵循艺术市场的经营结构,跨过一级市场直接向艺术家购买作品这样的现象已经成为常态。因此艺术品收藏客户群的拓展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据技术如何改变艺术品市场
科技永远是行业的重要推力,艺术行业也不例外。信息时代的艺术市场,“数据”本身作为一种信息,能够成为为艺术机构提供进行趋势预测、学术研究的基础,抑或是成为藏家的投资指南。但伴随着“算法”、“区块链”等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数据技术”作为一种可以帮助大众选择艺术品、辅助艺术家甚至是独立创作、提高艺术机构的工作效率的工具,正以更大的能量,成为了改变艺术品市场面貌的重要角色。
建立机构引导力
早在年,苏富比就收购了“梅摩艺术品指数”(TheMeiMosesArtIndices),这个跨越了年、保存数量近5万件作品的庞大数据库为苏富比接下来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力奠定了基础。年,苏富比收购了人工智能研发机构“线天才”(ThreadGenius),这个公司能够收集并分析海量数据,结合图像识别技术和智能算法,建立“推荐机制”,从而分析藏家的艺术趣味,并向用户精确地匹配客户口味,提供更多自助选择。
“线天才”(ThreadGenius)界面
这一举动的意义是巨大的,除了提高交易效率,这种“推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场力量。可以说,在传统的拍卖业中,藏家趣味引领市场的趋势,而藏家的趣味往往是由各位业界专家所影响和引领的。而在数据时代,传统的专家经验的影响力将会逐渐被数据库的算法所动摇,这种“推荐机制”实质上就是一种引领,并且给予了藏家更多自主权,并且相比“深不可测”的专家建议,算法和数据构成的“推荐机制”更为“透明”。不难想象,这对于一个初入收藏又缺乏经验的新买家来说,有多大的诱惑力。
开启新业态
“区块链”是数据技术领域的一大热词,本质上来说,“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账本数据库,以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组成。其主要优势在于去中介化、数据不可篡改、信息透明。这些特征相比艺术品市场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性便显得更能几种痛点。由此,艺术品市场将成为区块链最适合应用行业之一。
不少机构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应用在艺术品市场领域,但大多集中于溯源和防伪验证两方面,通俗来说,就是为艺术作品附上一块不可篡改的“身份证”,记录该作品的价格、参展情况、收藏情况等,做到真正的“流传有序”。
这类技术能够大大降低艺术品市场中的信任风险,但区块链的力量可能远不止于此。近年来,在国内出现了各色“文交所”,做了一些艺术品“份额化”的尝试,但由管理不善、坐庄交易、操纵价格等各种原因被官方叫停。“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可能更好的促成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完成。
“区块链”技术能够将作品转换成一种基于“以太坊”的数字证书,一件作品可以被分解成数千张小件的、流动性强的证书。如同公司发行的股票,投资者持有的“证书”数量,等于持有该件作品的百分比,便可以享受这支艺术品“股票”所带来的收益。
区块链为这种“份额化”交易提供了安全、高效、便于流通的环境,参与者不用担心仓储、借展、保险等传统收藏家所要面临的问题,直接在手机或是电脑上就能完成一次收藏。大大降低了交易门槛,能够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到艺术品市场中来。
AndyWarhol《14SmallElectricChairs》(局部)
年,区块链艺术平台Maecenas就在线上拍卖了AndyWarhol的绘画《14张小电动椅(14SmallElectricChairs)》49%的部分所有权,买家可以在Maecenas区块链平台上使用比特币和以太币进行购买,并获得所购买部分所有权的数字证书。不难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文交所”未能达成的艺术品“份额化”,将借助区块链的力量被实现。
指导:赵力
总监:瞿丹
责编:向往
本期撰稿:张懿丹、马雪萍、季刘卓笛、邢画、向往
中金公司财富管理注:本文转载自“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出品的《艺术市场周刊》,全文请见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nr/5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