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深圳街头弹钢琴的农民工收到春晚邀请函,他对钢琴的朴素热爱,令人动容。不过,据媒体报道,近年来钢琴热度不再,一二线城市的琴行接连关门,售价5-6万的钢琴块出手都无人问津,钢琴培训价格一降再降。有分析认为,这一变化与年艺术特长生中考加分政策被取消有关。高峰时,中国约有万人投身钢琴学习,几年之内大量琴童流失,背后反映了一种颇为实用主义的教育策略。
本文聚焦上海中产家庭对待钢琴学习的态度和实践。在中国语境下,中国家长以学业成就为核心来培养孩子,钢琴学习并非为了培养阶层品位,而是以教育回报来衡量。考级加分政策取消后,学校以标准化的考试选拔学生,钢琴能力在考试中不占优势,学习钢琴在升学压力面前沦为“无用功”。因此,许多家长主动放弃让孩子学琴,转而为子女加码教育回报率更高的课外补习班。即便继续学习钢琴者,大多也不是为了培养艺术欣赏能力,考级才是最终目标——家长期望子女在“小升初”中获得潜在竞争优势。
作者指出,在“学而优则仕”的引导下,教育回报成为中国家长评估一切课外活动的标准,艺术培养也不例外。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一轮轮“减负令”下,中国家长反而对课外补习班更加趋之若鹜。
本文原载《中国研究》年第24期,原题为《钢琴无用:上海中产阶层家长的文化资本培养策略》。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钢琴无用:
上海中产阶层家长
的文化资本培养策略
▍引言
在学校基础教育日趋平等,家庭通过学历来争取有利位置的优势差距相对减小之后,课外教育逐渐变为城镇学生教育形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教育不平等的新机制。新浪网发布的《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指出,学龄前(0~6岁)的城镇儿童中有近90%上过课外辅导班,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年收入的26%,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7~18岁)的城镇学生中则有约81%上过课外辅导班,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年收入的21%。孩子在学龄前的课外教育以兴趣爱好为主,进入学校系统后则旨在提高学业成绩。针对课外教育的异常火爆,教育部、国务院不断签发减负和整顿令,但课外培训机构屡禁不止,成为当代家长,尤其是中产阶层家长“集体焦虑”的根源之一。
课外教育可大体上分为课外补习和课外兴趣学习两类,它们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机制不同。课外补习即俗称的“影子教育”,指在学校教育之外,针对学校所教授的科目进行收费性的辅导。课外兴趣学习则指具有收费性质的非学科类的课外活动,如绘画、弹琴、舞蹈、体育运动等,也就是俗称的“课外兴趣班”。课外补习直接影响学业成绩,课外兴趣学习的影响则是间接的,更多的是培养了子女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体育能力,提升了他们的文化资本,可间接影响教育结果。
现有研究已广泛讨论了在中国的学校制度下,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的有限作用。相对来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nr/13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