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投资艺术 >> 投资艺术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专家视点陶赋雯王伟文化记忆视域

来源:投资艺术 时间:2021/6/22

作者简介

陶赋雯:

江苏南京人,副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委会理事,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东京大学教养学部表象文化专业访问博士生,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世纪中日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3项。在《世界历史》《清华大学学报》《学术月刊》《现代传播》发表CSSCI期刊二十余篇,主要研究媒介记忆史论、当代亚洲电影。

王伟:

山东烟台人,韩国外国语大学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媒介文化与当代中国,参与研究“对外国留学生语言实践汇报演出的分析与思考”《汉语国际传播》,“新世纪中国电影在日本的海外放映与记忆传播反思”《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从数字人文视角分析中国政论片与社会思潮流变”《中国研究》。

摘要: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日本票房市场历经浮沉,在“洋邦之争”中偶为翘楚。因东亚共同体的历史基因及生态文明下的文化贴合,产生出“胜于东瀛”的效果;亦因文化不兼容,涉及域外传播中民族情感自尊因素,引致“文化刻奇”的出现。基于此,提出强化中日文化IP锻造,产出记忆黏合效应;提升中国电影类型片的海外增益,促进合拍片质量;强化电影节聚媒效应,培植国际主流电影;增进互联网聚合效应和跨国粉丝培养维系等举措,亟以提升中国电影在日本的传播力,最终实现文化记忆视阈下中日影像传播的“和合之美”。关键词:中日电影文化记忆海外放映电影市场电影,是时代的文化镜像,也是承载国家意识形态的艺术容器,更是参与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有效武器。研究电影的域外放映业态,有利于了解本国电影在世界影业的接受程度,为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能力提供方向,为中国电影参与国家的现代性建构提供参照价值。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站在当代东亚“文化共同体”立场上来看,如何审度中日影视业未来发展,如何处理好历史的“法理遗产”与“情感遗产”,如何建构一个具有内在多样性的亚洲文明圈,成为中日两国共同的时代课题。自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一直在积极努力进军国际市场,鉴于文化同源性和地缘比邻性,日本成为中国电影进军国际市场的目标源和传播载体之一,而且“日本是中国电影在东亚市场上最高的单一回报地域,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意涵”[1]。综合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日本传播的成绩来看,票房得失衡稳,评价褒贬参半,相较而言,中国的动作片、历史片、文艺片在日本电影市场拥有更大的接受与回报空间,在东亚文化传播语境中生成为一种从“洋邦之争”到“和合之美”的艺术想象与实践体系。一、洋邦之争:新世纪以来日本电影市场的放映业态电影作为一种舶来品,在各国都会经历“洋邦之争”,其放映业态也与时代氛围、社会更新、文化迭进息息相关。根据日本电影权威机构“一般社团法人日本映画制作者联盟”(简称“映联”)于年1月发布的《年(令和元年)全国电影概况》[2]显示,年入场人员达1亿万人次,年为1亿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5.2%;年票房收入为.11亿日元,年为.80亿日元,同比增长了17.4%;其中年本国电影上映部,占放映总体的51.4%,总票房为.29亿日元;外国电影上映部,占放映总体的48.6%,总票房为.82亿日元。年本国电影上映部,占放映总体的53.9%,总票房为.92亿日元;外国电影上映部,占放映总体的46.1%,总票房为.88亿日元,详见表1:类别年(令和元年)上年比%(平成30年)观影人次10千人.210千人电影票房全体.80亿日元.4.11亿日元本国电影.92构成比%54..5.29构成比%54.8外国电影...4..2平均票价日元.日元公映片数全体部.部本国电影构成比%53..4构成比%51.4外国电影46.1.748.6银幕数量块.块表1年(令和元年)日本电影市场概况在日本电影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几条明显的变化趋势:首先,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化后,日本电影业一度落后缓滞、产量锐减,本国电影在票房贡献上总体略衰于外国电影(详见表2),美国好莱坞大片强势引领日本电影市场,几乎占据了日本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是在-年期间,日本国内电影屡有新锐佳作突围成功,制作量与发行量稳健回升,电影票房也开始展现出与好莱坞电影一争长虹的锐志,不光是本国电影的票房总数远超外国电影,在每年票房排名前10位的电影中,本国电影也持续占据较高份额,具有较强的本土竞争优势。

表-年日本本国电影与外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单位:亿日元)

其次,在日本电影市场中票房突破10亿日元的本国佳作(详见表3),类型以动画片为主,其中票房最高的是年上映的《你的名字》(君の名は),该片在日本收获了亿日元。影视传播需要凭借其天然属性“娱乐性”吸引并留住消费群体,而动画片在日本一直被称为“无烟重工业”,其优势在于投入制作成本较低,但能在娱乐文化输出方面对受众群体进行“精准扫描”,目前已成为日本本国电影票房中最为重要的支柱性电影产业类型。表-年日本票房10亿日元以上的作品数量(部)再次,到了年日本电影票房的“洋邦之争”出现反转,全年票房收入前10位作品中有8部是外国电影,只有2部是本国电影;年票房收入前10位作品中有7部是外国电影,只有3部是本国电影;年票房收入前10位作品中有6部是外国电影,只有4部是本国电影(详见表4)。这意味着年后,在日本电影市场上本国电影的增进脚步放缓,继而持续向海外电影倾斜。海外电影则依旧以美国电影为主,包括好莱坞科幻电影(如“星球大战系列”“漫威系列”等)、迪士尼动画电影(如《美女与野兽》[BeautyandtheBeast,]、《冰雪奇缘》[Frozen,])等在日本获得全线好评与热销追捧。表-年日本票房前10名的作品数量分布情况最后,涉及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日本的票房与接受程度,年以后中日电影交流以少量公映为主,“日本电影年产量大概在部左右,进口片也差不多部,其中进口中国的影片大概只有10部,比例非常低。”[3]而中国电影在日本,仅于-年(即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进入过票房“超10亿日元俱乐部”(详见表5),类型多为历史片、武侠片,其中年《安娜与国王》(AnnaandtheKing)、年《尖峰时刻2》(RushHour2)、年《功夫梦》(TheKarateKid)都是中美合拍片。迄今为止,在日本取得最高票房的中国电影是由香港导演吴宇森执导的《赤壁》上下部,其中《赤壁(上)》在年日本电影市场斩获了50.5亿日元票房,而《赤壁(下)》在年取得了55.5亿日元的高票房,分别获得年、年全日本票房排行榜第五名和第三名的佳绩。年后,中国台湾地区的文艺片、爱情片则更受到日本受众的喜爱。表5-年在日本票房过10亿日元的中国电影概况表二、文化刻奇:中国电影在日本市场的接受逆差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电影在中日文化产业交流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本国勾勒的“自画像”[4],也是对外国文化映射的“反观之镜”。而日本放映市场对他国电影的形象解读,也常以“文化刻奇”的有限理解,建构起日本人自身的优越感,“日本就越发强烈地希望从仰慕西方贬抑中国的‘文化势利’取向中确认自身”[5],却也呈现出对他国影视文化理解的溢出与不兼容。(一)文化的溢出与不兼容年借《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四十周年之际,电影《妖猫传》成为中日两国最大规模的合拍电影,其改编自日本作家梦枕貘的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沙門空海の大唐鬼宴),由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中国演员黄轩饰演《长恨歌》作者白居易,日本演员染谷将太饰演日本僧人空海、阿部宽饰演旅中的日本诗人阿倍仲麻吕。影片讲述了一只妖猫“搅乱”长安城,唐代诗人白居易与日本僧人空海联手探查,试图解开杨贵妃死亡之谜的故事。这部带有神秘色彩的作品于年、年相继在中国、日本正式上映,在上映前,发行方在日本人口最为密集的东京涩谷街头启用五屏联播的方式为电影做广告宣传,还联合日本文化厅与日本电影发行协会UNIJAPAN于东京举行陈凯歌导演的个人作品回顾展,一共展出《荆轲刺秦王》《风月》《霸王别姬》《梅兰芳》四部经典中国影片,为《妖猫传》在日本的宣传造势活动增添亮色。然而电影《妖猫传》被引进到日本时,对片名、海报、预告片都做了“技术处理”(详见图1),上映片名更改为「空海KU-KAI美しき王妃の謎」(《空海:倾城皇妃之谜》),其海报也以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为核心,同时突出海报上日本人气演员染谷将太、阿部宽,以此来吸引日本观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js/75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