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投资艺术 >> 投资艺术介绍 >> 正文 >> 正文

院前人物ldquo画坛奇葩rd

来源:投资艺术 时间:2021/5/26
人物简介

郑旭彬为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院前村人(万字辈,榕斋公系院前郑氏第19世,鲲江郑氏第22世),国家一级美术师。郑旭彬为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现为广东作家书画院秘书长、广东人大常委会机关刊物《人民之声》美术总监、广东文联《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直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广东省直机关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青联常委。

郑旭彬在母校玉滘中学赠书活动会上讲话

称旭彬兄为“奇才”,似乎也不为过。

认识郑旭彬五载有多,他给我留下的印象,除了温文尔雅,实在找不出更好的词来形容。每次相逢一笑,如春风拂过,温暖却不留痕迹。恐怕只有那并不浓密,并不卷曲,却根根执着坚毅的胡须,似乎于不经意间多少泄露出心底的情绪,能让你生出一丝去揣摩他心思的冲动。

近日,谨遵领导旨意,要我给他做一个专访。在他位于作协的办公室里,一壶清茶,两味小食,让我们足足谈了3个钟头。行年不惑,但从事艺术创作已有27载,他经历了怎样的成长之路,又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呢?

郑旭彬作画

郑氏在马来“发飙”

一向谦谦君子的郑旭彬,竟然发飙了,而且是在马来西亚。

那天是年8月28日,他与张灵、马波生一行赴马来西亚举办交流画展。活动期间,他拜访了主办单位的领导、马来西亚美术协会主席钟正山先生。钟先生是一位爱国老华侨,在马来已经生活了几十年。在他的别墅里,郑旭彬看到老先生仍然孜孜不倦地坚持着中国水墨画大写意的创作,颇为感慨。在国内,美术界到现阶段才大力提倡写意精神,而这位远离了祖国艺术土壤的游子,在许多年以前就一直坚持这一创作程式了,殊为难得。

中宣部领导龚心瀚(左二),广东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廖红球(左三),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参观郑旭彬画展

读钟先生的画,对旭彬来说只是触动,真正触发他发飙的原因,缘于当地一位理论家在研讨会上对他作品提出了看法,她说:“郑先生,作为一位美术评论家,您自己的画为什么还是那么传统呢?”这一问,终于让他胸中蕴藏已久的“火山”找到了喷发点——

郑旭彬作品《清禽意可解花语》(年)

他从开始学画到进画院工作再到中国美院进修,最后到能独立创作较好的作品,一直按老师们所传授的传统绘画技法进行艺术创作,他也曾多次探索新的艺术程式和试图创造新的绘画语言,但都因为不尽人意而放弃了。艺术的创新,是一件先苦后甜的事。有创新但不完善的作品,对画家的成长道路来说,是有贡献的,但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是不成熟,也可以说是失败的。于是,他带到马来西亚展览的作品,是他自己认为比较立得住的作品,但艺术面貌还是偏于传统的。他也深知,基于传统,继承传统的创新,才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他也知道,艺术的创新是艺术家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有一定人生感悟之后才能水到渠成的事。所以,他引用钟先生的艺术创作做为成功例子,当场阐明了艺术创作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谈创新才是正符合科学发展的。他严厉地批判当前一些人为求新潮而抛弃传统、轻浮激进的学风,有的甚至以“前卫艺术”的名义把“美术”演变成“丑术”。他的发言慷慨激昂,义正而辞严,逻辑性强,极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听者十分佩服,更让诘问者无言以对。

郑旭彬作品《嫩红轻紫仙姿贵》()

一般的学术研讨会,都会开成和谐、圆满、照本宣经的例会,这次却因为旭彬突如其来的“发飙”引发了一场具有真正学术意义上的“高谈阔论”,会议从下午三时一直开到晚上八时许,在郑旭彬畅谈了中国画艺术要如何继承、如何扬弃、如何“与时俱进”地发展之后,与会艺术、理论家群情振奋,争相发言,人们仿佛看到了中国画发展的美好春天正向他们招手……

研讨会结束后,郑旭彬心中十分兴奋,他终于一吐为快,但脑里却恍惚一片空白。高谈阔论容易,但要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出现新的面貌,谈何容易。但他当时就给自己暗下了一个决心,就是拿不出有创新意义的好作品来,他将拒绝参加任何学术展览,就这样,他把自逼上了“梁山”。

郑旭彬作品《只留清香在人间》()

差点成了油漆师傅

置之死地而后生,于郑旭彬而言,绝非首次,亦不会是最后一次。

郑旭彬出生于潮汕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对于一个光着屁股在泥地里打过滚的穷孩子来说,没有什么输不起的。尽管曾在一所学校当过教导主任的爸爸写得一手好字,可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文化人、教师是穷光蛋的社会现实,是十分正常而普遍的事。当年家里穷得向人借米都难,就连在揭阳一中读书的哥哥也得去帮人家做煤球挣钱来交学费。从小就尝到了穷苦滋味的郑旭彬并没有打算子承父业,他自己更是读完初中就打算去赚钱了。

郑旭彬作品《岭南飘香》()

郑旭彬在读初中期间美术课的作业完成得很好,他看到农村那些油漆师傅会油漆还会在家具上画画,觉得这是一件既能挣钱又好玩的事,于是他利用寒暑假时间向油漆师傅请教和自己摸索,弄懂了酚醛、硝基、桐油、手扫漆等几种化工原料,他拿家里的旧家具做油漆的试验,并用油画原料和金粉在家具上作画,他的“敢作敢为”得到了爸妈的肯定,试验成功后,他就主动上门帮亲友油漆家具、门窗,当然,亲友们除了给他买油漆原料的钱之外,往往会多给这位“小师傅”高于市价的工钱当奖励,他说当年给得最多的是最疼爱他的姑妈了,他帮姑妈做了3天的油漆,得到的“工钱”就可以让他参加一期美术培训班的学费。由于“小师傅”工艺不错,还能画些花鸟虫鱼,后来真的还有不少亲友给他介绍了一些油漆活儿做做,他自己也觉得就快成一名油漆师傅了。

郑旭彬

后来揭阳县文化馆开设美术培训班,喜欢上画画的他丢下油漆刷子就去报了名,那个美术班的老师是刘特正、林世娴等几位在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他们把自己从美术学院所学到的素描、色彩、速写、设计等专业知识传授给了那批怀着美好理想的学员们。学习班结束后,郑旭彬的理想已经不再只是做一名油漆匠了,在老师的培养和鼓励下,这位少年隐约有了做一个艺术家的梦想。中学毕业时,他选择报考了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和潮州陶瓷学校,专业成绩确实不错,但却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而未能如愿。

当他认真学好文化课之后,对报考艺术院校已经不感兴趣了,所以他大专读的是文秘专业,本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就在市总工会下属一家企业工作。年,他被借调到了市计生委办公室和宣教科工作。

在文化馆美术班学习期间,他不仅得到了专业培训,更有幸在忘年交谢柱民先生推荐下,得到了潮汕著名画家王兰若先生的指导和嘉掖,当年70多岁的老艺术家颇为欣赏旭彬的艺术潜质,多次把自己得意之作借给他临摹,并对他的临摹作品悉心指点,还多次动笔示范。在老画家的关心下,郑旭彬年仅23岁就在揭阳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王兰若老师亲自为他的展览题名,并作书祝贺,画展有文化局、美协、画院领导出席,电视、报纸宣传报道,一次画展办下来,他在揭阳美术界已经小有名气了。

郑旭彬

有荣誉总是好事,第二年,由他发起、组织的兰韵书画社在文化局的指导下,由民政部门登记成功,他被推选为首任社长、法人代表,并主编《蕙风书画报》。一张书画社主办的小报,发行量居然突破了3万份,这足以证明郑旭彬的才干和能力了。有了这个70多位艺术爱好者自愿组成的书画社和报纸的宣传阵地,郑旭彬大胆地策划了“中华颂?全国书画大赛”,他担任大赛组委会主任,后来在艺术家们一致推举下,他还担任了大赛的评委会主任。这位年轻的双料“主任”,竟然在16年前就当了一回艺术策展人了。在参赛的一千多位艺术家中,居然有一百多位中国美协、书协的会员、理事以上的艺术家,还有全国十多所艺术院校的教授。仅本省来说,就有广州美术学院老教授邝声、叶绿野,现为南方电视台台长、西泠印社社员蔡照波、省社科院雷铎等艺术名家。大赛顾问有中央电视台副台长、著名书法家洪民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华奎、上海书法家沈鸿根、潮汕知名艺术家胡天民、卢晔等。那次活动在多家媒体的报道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活动结束后,郑旭彬便成了潮汕艺术界的名人了。

他的这次成功策划,引起了揭阳市委宣传部、文联领导的注意,经过市文联党组会议的研究,决定把他从调到揭阳画院任专业画家。在画院工作期间,他与画院领导经常组织采风、写生、创作、展览等各类艺术活动,自己不仅坚持笔墨基本功的锤炼,还研读了不少传世名画。同时,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他到中国美术学院开办的中国画高研班学习,师从著名画家吴山明、何水法、徐家昌、王冬龄、吴静初诸教授,他开始走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作道路,他研读中西方艺术理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js/7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