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投资艺术 >> 投资艺术介绍 >> 正文 >> 正文

悦读bull我的家乡读后感征文选

来源:投资艺术 时间:2020/7/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悦读·我的家乡》教育相关章节读后感北城区中心校郝红乔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华北平原上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定州的文脉绵延,从古至今,丝毫未见褪色,而且越发地兴旺繁盛、异彩纷呈。这种文化传承乃至整个社会进步的“续航力”,其根源就在于教育的发展。正是由于生长在定州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始终保持着尊师重道的传统,并有越来越多的人实实在在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整座城市才能够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漫步定州,可以看到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科举考场——贡院,作为隋唐以来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重要场地,这里曾经承载过旧时无数学子的荣耀与失落、欢笑与泪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好愿景,激励着古时候的读书人努力学习,通过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实现人生理想,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在贡院以西不远处的文庙,有一座魁星阁悄然立于庙侧,魁星是封建士子在科考中夺魁的象征,蕴含着对读书人金榜题名的期冀。这些古迹,是千百年间科举制度无声的见证者,也是中国古代文教事业发展历程的“活化石”,封建时代的年轻人,正是通过接受教育,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精神勤奋学习,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愿望。一方面,受教育的学子拥有了改变出身、改善生活的机会,另一方面,这也在客观上保障了古代学者、从政者群体的高素质,他们治国理政、著书立说,创造并传承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古代定州的繁荣昌盛,与崇尚文化、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但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以科举制度为代表的封建社会教育体系渐渐显现出了它们的历史局限性,近现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投身教育教学工作,开始了对教育制度改革的探索。定州,就是百余年来中国教育推陈出新、走向成熟的一个缩影,无数的教育名家以定州作为推广全新教育模式的“试验田”,让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日臻完善,又有无数的学者大师在定州接受教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走向兴旺发达的中坚力量。在定州辛勤耕耘的教育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晏阳初先生,从海外归国后,他倡导平民教育,编写《农民千字课》,兴办“平教会”,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教育方式推行“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的四大教育。平民教育的推行使教育不再成为知识分子群体的专利,而是让社会的每一个阶层都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益,在上世纪初积贫积弱的中国,其意义尤为重大。文化垄断被打破,随处可见的普通劳动者不再是旁人眼中的文盲大老粗,而是能写能算能识字,以崭新的面貌融入这个社会。两千年前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难道不是在此时才开始真正得以体现吗?“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定州的土地上,除晏阳初外,米迪刚、谷钟秀等一批进步人士也做了类似的事,他们兴办新学、积极扫盲,促进了知识的普及,让农民、手工业者等最平凡的人也具备了基础的文化素养。这也与毛泽东主席的思想不谋而合,毛主席曾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作品中多次提到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主体地位。农民,以及与农民境遇相似的绝大多数普通人民群众,即将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当时,提高他们的素质,就是为中国革命的完成、社会的进步创造最根本的保障。尊重人民、了解人民、帮助人民,成为那个时代定州教育界乃至全中国教育界生气勃勃的全新基调。新中国成立后,定州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定州的教育更是向着全民化、立体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经过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定州现在已拥有各类学校、学园所,学生22万余人,在编教职工近万人,无论是数以亿元计的教育投资,还是美轮美奂的新建校舍,无不彰显着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一方面,从数据来看,定州的教育可谓成绩斐然:在以高考为代表的一系列升学考试中,定州的学子总能考出优异的成绩,十年间,先后有70余名同学升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近几年高考,全市本科一批上线达四千多人,上线率高达48%。另一方面,定州教育的成果,又不仅仅显现在数据上:定州的师生善于应试、能出成绩,却不是只会应试,在素质教育方针指引下,定州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摆脱功利主义思维的局限,乐于学习,主动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成为可以立足社会的人。科技文化教育上,定州拥有以全国百强中学——河北定州中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中小学,学生的成绩与综合素质位居全省前列;职业技术教育上,定州市职教中心等一批高职高专院校稳定地向海内外输送人才,近年来已有八名同学获得对口高考状元;艺术教育上,定州充分弘扬王森然先生等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传承下来的教学思想与方法,结合地方民俗文化特色,挖掘并培养文艺人才。德、智、体、美兼顾的定州教育,让一群又一群优秀的本地学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成为祖国发展过程中的栋梁之才,也让一群又一群优秀的外地青年为定州所吸引,来到这里,成为美丽定州建设的有生力量。回首过去,千百年的悠久历史见证了定州文教事业的发展,虽有曲折,却始终蓬勃。桃李遍开,薪火相传,如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定州教育必将在现有的良好基础上继续前行,迈上崭新的台阶,定州的师生必将勠力同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为祖国增光添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js/41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