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听文章音频
(一)
大家阅读财报时,往往有一种错误的想法,就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容易造假,而现金流量表不易造假。原因为现金流量表以现金收付制为基础编制的,不受权责发生制会计下的应计、递延、摊销和分配程序的影响,因此就简单地认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权责发生制的利润相比,不容易被操纵,是相对可靠的“硬”数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金流量表的“三模块”为经营活动现金流的确认提供了“会计选择”余地,这就为经营现金流的操纵提供了技术性空间。
不过,需要申明的是现金流量表中“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原则上是不能造假的,因为与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具有钩稽关系。但是,有了可以任意调增、调减货币资金的康美、康得新等企业,我就无语了!它们根本就不是调戏报表,而是耍流氓了。
(二)
在临近期末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安排客户提早回款或安排延后支付供应商款项,短期减少营运资金占用,可以达到美化现金流量表的作用。现金流量表上表现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增加、“购买原材料、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减少;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应收账款不正常减少;应付账款不正常增加。
上述资金安排有可能存在未披露的背后交易,例如,公司承诺日后调整销售或采购价格,甚至直接利用关联方向客户提供回款资金。
利用应收票据贴现或应收账款保理(不附追溯权),也是突击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常见方法。不过,票据贴现或应收账款保理需要付出较大的贴现成本,正常而言,没有迫不得已的情况,企业一般不会采用。
(三)
不少朋友在分析现金流量表时并不认为表中的三个部分都同等重要,而是认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最重要,而忽视了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融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其实现金流量表是一个整体,三个部分都重要,都要好好分析,以防止现金流量表造假者将这三个部分进行“模块游戏”,将好东西(现金流入)塞入大家认为更重要的经营活动“模块”中,而将坏东西(现金流出)放入大家认为不重要的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模块”中。这样,就可以轻松地将现金流量表打扮成“好看”的模样。
老赵点评:马老师说的好有道理呀!现金流量也可以对倒。
马靖昊:三个“模块”都要重视起来!!!
(四)
现金流量表造假典型的做法是同时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入与投资性现金流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另一方面最终又不影响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项目期末期初差额与现金流量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之间的平衡关系。例如,某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其经营性活动净现金流量一直都很好,其手法就是同时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入与投资性现金流出。该公司在虚构收入的同时也虚增了经营性现金流入,为了使现金流量净值保持真实水平(这个数据要是造假,就是如同康美药业、康得新一样耍流氓了),公司把虚增收入带来的现金流通过虚增投资名义消化掉,从而达到了捏造经营收入,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入的目的,而且还让投资者误以为公司的投资都是靠自我发展积累形成的,还能制造出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良好、发展迅猛、创造现金流量能力很强的假象,但其实只是数字游戏。
启舟之路:有些细节可以看出康美药业、康得新的财报漏洞。需要耐心细致的读财报去挖掘。
茅台元真不算贵:有经营性现金流入的同时也持续投资性现金流出的都要注意。
马靖昊:数出“正常”也有妖,数出“反常”必有妖。
(五)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将期间费用资本化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如利息费用、研发投入等不正常的资本化,由于人为地减计了费用,当然就会虚增利润,同时由于将本来应记入现金流量表第一部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的“购买原材料、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的金额,转移到了入现金流量表第二部分“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项目中,因此,也相应地增大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真是一箭双雕!
因此,当你怀疑一家上市公司通过不合理的资本化虚增了利润,千万不要忘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也被虚增了。有一家上市公司将几千万的正常经营成本确认为资本化支出,该公司就不仅虚增了利润,同时也虚增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在这种情况下,其自由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本性支出)却是不变的。也就是说,虽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得到“改善”,但自由现金流却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如果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不断地得到改善,而自由现金流却基本没怎么改善,那么,就值得怀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被注了水了。
会了个会了个会了个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jg/5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