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毅俊
忻歌,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工作22年来,忻歌先后参与了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等重大工程的建设,以及数十个科普临展的策划实施。
科普策展绝不简单
忻歌说:“在别人眼里,在科技馆里工作一定很开心。确实,科普展览的策划充满乐趣,但是绝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别看如今的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明星展区“走进非洲”那么生动逼真,但其实一开始,科学家提供给忻歌的只是一大堆文字、表格和数据。策划团队先要把这些枯燥的科学信息消化、吸收,再从中提炼出需要向观众传播的信息。一个个故事被构思出来,有非洲大草原的风云变幻,也有动物界的爱恨情仇,非洲的形象开始丰满起来。
接着,策划团队又成了设计师和装修队。就像家里装修一样,先规划空间布局,再确定设计风格,然后进入现场施工。每一件标本都是精心设计、精确定位。它们都根据故事情节,被设计成特定的姿态,有亲密打招呼的,也有打架斗殴的。
对于传统的自然博物馆来说,做到以上这些就已经大功告成,但忻歌总觉得只有静态的标本无法展现真实、野性的非洲,所以开创性地设计了一部35米宽的巨幅三维动画影片,投影在场景后面的墙面上,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从旱季到雨季、从清晨到夜晚、从血腥厮杀到温情脉脉的活力非洲。这时候策划团队又变成了电影导演,需要协调场景、影片、灯光、音响,和科学顾问、动画师、设计师,甚至现场的工人反复讨论,以实现复原场景和投影影片的完美融合。
人才培养着重言传身教
就像“走进非洲”一样,上海科技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所有展品展项,都是这样一件件策划设计和实施出来的。忻歌多年担任上海科技馆研究设计院的部门负责人、注重实效,积极探索科普展览人才培养。
当你在参观科技馆时,或许有一双眼睛一直在注视着你的一言一行。他们不是别人,就是上海科技馆研究设计院的成员。“我给他们的任务就是跟踪和纪录观众的参观行为。从他们绘制的记录图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观众进入展厅之后是如何在空间中穿梭行进的,在哪些展项前停留,停留多久,具体又做了什么。有了这些数据,将使我们了解观众的行为模式,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研究观众、了解观众,这是我们做好展览的第一步。”忻歌说。
忻歌在人才培养中建立“传、帮、带”机制,着重言传身教。忻歌带教从不拘泥于时间、空间和形式,更注重于机会和成效。比如在上海天文馆的建设中,会议室是课堂、工地现场是课堂、加工工厂是课堂,忻歌在现场的日子,后面总是跟着一大帮同事,一边看现场,一边对着材料、样板进行讲解,时不时还要画张草图,经方案的比较和讨论,通过这样最鲜活的方式让年轻人在实践中成长。
她说:“科普展览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强调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集成创新,也着重系统化、专业化的团队协作,对于从业者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在天文科学和教育间搭起桥梁
目前,忻歌正在建设生命中的第三座博物馆——上海天文馆。她说:“我很幸运,能够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参与三个博物馆的建设。从担任上海天文馆展示工程的设计总监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馆和前两个馆的不同。比起科技馆和自然博物馆,我觉得它更富思想性和开放性,由于内容本身的艰深和抽象,展览语言的转化和艺术化的表达会显得更加重要。”
在上海天文馆的展示策划研究和实践中,忻歌领导团队做了大量的创新,不断将最新的展示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天文馆科普展示的内容组织策划和形式设计中来:比如将深奥晦涩的天文知识进行分层和归类,并通过多媒体和机电互动、场景模型、体验剧场等方式加以呈现;将智慧体验的理念引入到天文馆展示中,从智慧化角度提升观众综合体验的策略方案和设计原则,在天文馆中创设虚拟空间,为观众打造前、中、后的全方位、全流程的智慧化信息服务;通过与科研团队的合作,将lamost等天文大数据进行处理和转化,并进行可视化应用和表达,使普通公众也能理解当代天文学研究的最新方法。借助天文数据可视化实验室,观众可以直接参与互动,由此在天文科学研究和教育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jg/1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