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投资艺术 >> 投资艺术读后感 >> 正文 >> 正文

闲话艺术微拍消费投资与收藏上

来源:投资艺术 时间:2020/8/31

年底,为帮助朋友出售美术作品,我建了一个微拍小群,最初纯属帮忙娱乐,没想到得到不少艺术家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居然断断续续坚持了下来。区别于其它微拍群的推送方式,我做微拍旨在帮助大家寻找合适的画家、作品。考虑原创、学术等多角度,我会从主动与我联系的画家提供的作品中仔细甄别、筛选,有时更倾向于拒绝。对于自己认可的作品,我会积极与画家交流,努力将其作品以合理的价格推荐给藏家朋友。

若单纯从经济效益考虑,我完全可以找一些市场畅销的作品,不做蒋焕、于祖培或者某些当代艺术的作品。之所以冒险,就是想从学术的角度为大家推荐一些值得收藏、有价值的作品。

于祖培作品《生变系列__23》

纸本丙烯,60×44厘米,年

拍于祖培的作品,成交不理想,有点意外,而我身边的好几位画家,无论画国画的,还是画油画的,都对他的作品比较认可。后来介绍他的文字发布后,有几个做艺术的朋友看到后也表示喜欢。这说明专业艺术工作者与藏家有时还是有距离的。

蒋焕作品《Touch-21》

布面油画,X60厘米,年

推荐蒋焕的作品,我也觉得冒险,他的作品个性很强,前有做于祖培那场的经历更使我有此担忧。我曾经也推过比较先锋的艺术家,市场接纳度同样很有限。所以,这类大家还比较陌生的艺术形式,我会多做一些解读。

这也是许多画家愿意以低于正常市场价的方式与我合作的重要原因,我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专业服务:前期,先研究作品;研究各类资料,包括画家本人提供的和自行搜索到的,整理、甄别,分门别类地发布到微拍群中,向藏家深入介绍创作者本人情况,作品的创作背景、特色、学术价值等内容。拍卖后,还有相关文章介绍,画家本人转发后,还有新的买家联系他,这都是后续效应。

为某一画家做专场或者半场的拍卖时,我会详细说明自己对作品的认识、体会和感受,包括绘画技巧、适用场合、创作意图等内容。区别于一场拍好几十幅作品,十几、二十位画家的情况,我不会只是简单的让藏家看简历,将拣选的工作全部交由藏家自己完成;相反,会通过各类资料分享和详细讲解尽量增进藏家对作品、创作者的认识和了解。藏家通过前期对艺术家的深入了解,钱花的明白,也不易后悔。

杨金山作品《生命》

布面油画,60×厘米,年

我曾注意到,同一画家的相同木刻版画,在别处仅有几百元的售价,在我的微拍群却拍到了一千多,而且这几位买家之前在其他群看到过这位画家的同样作品却没有出手。这就是因为我们在微拍现场对艺术家做了详细介绍、对作品也做了比较准确的解读。藏家理解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多花几百也会觉得物有所值。要想把事情做的长久,一定要实事求是,绝不能用忽悠的方式推销艺术品。

有时候,我对作品的解读也许带有比较浓厚的个人倾向、与画家想法不尽相同,这无妨,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对艺术的认知见仁见智,有言道,一千个人读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重要的是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一部“红楼”养活千万红学家。好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能让后代不断学习、不断有新发现,这是艺术界的常态与规律。

我做微拍,更多是出于推广优秀艺术品的情怀。如果纯粹为钱,还真不如自己多画几幅画,许多朋友知道我是卖了自己画的水墨国画,又去买别人的当代油画。我想这就是以画易画吧。

张振作品《自然主义广场》

布面油画,70×60厘米,年

我多次和朋友说,画家和微拍群一定要善于管理自己的作品,把握合理的出货节奏和起拍价格。已有好几位画家,我亲见他们作品的售价在微拍群不合理的竞争中一路下滑的窘境。原有藏家不愿出手,新晋藏家看到资深藏家不买也不出价。就像饭店一样,宾客满座时,大家都跟着蜂拥而至;门可罗雀时,就愈发惨淡。

画家对自己的作品需要审慎管理,推广、销售要有节制,将作品质量置于首位是对藏家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画家不必什么地方都去,固定一、两个群,保持合理的节奏推出自己的新作。微拍可以看作是一个在线画廊,参照成熟画廊的方式,网络只是手段。

传媒发达的现代社会已经完全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将自己完全隔离,不与藏家、市场接触,不与宣传媒体、展览媒介交流,对画家本人并无太多好处。好比一个明星离开大众视线半年,被媒体、粉丝遗忘,重返舞台的可能性就变得微乎其微。画家适度保持和藏家、宣传媒体、展览界的联系,于其长远发展是有必要的。

微拍正是一个好方式,让藏家对画家保持一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dhg/4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