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人物
叶锋
文字
高玮
摄影
胡立衡
摄像
陈祺
刘浦辉
剪辑
陈冰尔
不知疲倦的两个人在这个灰色办公室里聊了3个多小时。双方都很专注,在一问一答中各自反思着一些内心固有的答案。叶锋语速如流水,多数时候由于讲究逻辑而显得稳定,有时又格外湍急。唤醒尘封记忆时的讲述是他为数不多的平缓时刻,访谈仿佛也进入了电影里的倒序环节,那些神经纤细的主人公不时扎进时间的河流,希望在上游得到某种修复。
当然,此次访谈除围绕叶锋过去的成长经历,试图记录那个二十年前从华尔街回国人的金融创业史外,还将探寻他投资多年来的转型与迷茫、理论与经验、成与败。以下内容来自叶锋口述整理。
从中粮屯河看中国式收购
我曾在华尔街大投行做了五年的企业并购和上市。美国企业并购的特点是:第一,公司都比较规范;第二大家都讲商业规则,高管们也都是很好的教育背景,包括博士、MBA等,对相关知识非常懂。所以跟他谈事情比较简单,把1+12的道理说通,通过公司的相应程序,就可以操作重组,组完以后就开始做上市,资本市场也很接受。当年塞雷拉基因组公司重组时亏损几亿美金,上市后几十亿美金的市值,因为大家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
所以在美国做事就是做事,人的因素也有,但不像中国那么复杂。政治、法律和政策层面比中国简单不少,不确定性较小。
我在国内做的几个并购案例中,最著名的当属年前后中粮集团对德隆系核心上市公司新疆屯河的收购整合,这其中的种种细节、波折、冲突、博弈,至今提起仍惊心动魄。
年我刚回国的时候,新疆德隆系作为一个庞大的金融控股集团,就像现在郭广昌的复星一样,做着大量的收购和资本运作,非常有名气;而其控制的上市公司股价无一例外地巨幅上涨,让很多人对学习德隆模式趋之若鹜。当然,事后证明,这是一场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多米诺骨牌的游戏,也必将进入了它最后也最具观赏性的阶段。
年开始,我发现虽然德隆的产业整合战略有当时中国其它企业所没有的前瞻性和系统性,但在德隆系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财技的掩盖下,德隆系资产端的周期(Duration)和投资回报与资金端的周期和资金成本存在着结构性的重大不匹配。我预感到德隆的模式在那时候的资本市场条件下很难解决这个重大风险,一直劝我的几个上市公司客户不要学所谓的“德隆模式”。
年初,德隆系对外的融资成本节节攀升,显示整个体系的资金链处于断裂边缘,不得不饮鸩止渴。德隆所控制的三驾马车——“新疆屯河”、“合金股份”、“湘火炬”,股价开始崩溃,预示着支撑资金体系的股票层层质押即将发生“踩踏”事件。作为中粮集团的财务顾问,我们做了一个屯河收购建议。赶到北京向集团周董事长和刘总裁做了汇报。5月下旬,得知屯河公司由于受德隆影响,资金链已然断裂后,中粮立即接触新疆屯河公司,并在7月赶往新疆谈判。我和团队作为并购顾问一同前往。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并购,非常复杂,花费了近两年时间。我们在那边接触到很多问题,比如德隆崩溃的时候,整个公司的资金链断裂,新疆的工厂面临停工。农民根据年初合同种植的番茄很快就要成熟了,如果不能按时付款收购,那将引发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和民族矛盾等诸多问题。我们巧妙地设计了一套方案,在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接管了企业,解决了迫在眉睫的危机。
另外,谈判进行了一半,各大媒体公布消息: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全权托管和处置德隆系资产及股权——中粮早已与德隆系相关公司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搁浅,股权转让必须转而与华融公司重新谈判。华融托管后,不仅否决了中粮的董事,而且明确提出:新疆屯河现在是价值被低估的时期,要等到价值提升后再考虑转让问题;转让要采取市场的办法,招标和竞价。这就意味着:不但中粮前面与德隆谈判的结果是无效的,而且下次再谈也不止与中粮一家谈,什么时候谈也还遥遥无期。华融的态度使叶锋他们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退出吧,钱和人都已经进去了,而且被套住了;前进吧,人家还不卖给你了。
恰好在这个时候,几位上级领导也在一个内部文件上批示,认为中粮集团在收购兼并新疆屯河的过程中不够谨慎,有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并对此提出严厉批评。
最后我们平衡银行和华融的诉求,几十次反复设计和调整重组方案,抓住第二年番茄收购季节二次危机即将来临的时机,巧妙“逼宫”。又利用中粮低成本的资金实力,提出“一揽子债务解决方案”,达到了我们预定的债务重组目标,低成本地完成了这个复杂的收购案,也为中粮取得了很好的投资回报。这次收购不但有投资任务和产业战略任务,还有政治任务,需要非常精巧的平衡。当时设计了非常多的方案,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当然问题最后也都成功解决了。
我后来很想把那段波澜起伏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一直没写出来。但无可否认的是,国内并购案与国外差别巨大,是因为国内有太多非市场的决定因素。这也是我后来把主要重心转到帮助本土创新企业去私募融资和上市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好投资“?“四好”理论
也许是因为科学家的背景,我是个做什么事都喜欢钻研的人。世面上关于什么是“好投资”的标准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在多年的投融资实践的基础上,我研发了一套系统性的股权投资理论:“股权投资四好标准”。
如果从投资成功与否的最终判断标准——投资回报率的高低,来演绎投资的回报究竟由什么因素决定,我们可以假设:投资的周期一样;0是投资进入的时候,1是投资退出的时候。于是
股权投资回报率=你持股的股权价值1/你持股的股权价值0
=(公司市值1*你持有的股份比例1)/(公司市值0*你持有的股份比例0)
=(净利润1x市盈率1x你的股比1)/(净利润0x市盈率0x你的股比0)
=(净利润1/净利润0)x(市盈率1/市盈率0)*(你的股比1/你的股比0)
=盈利成長倍数x市盈率的套利倍数x稀释倍数
通过简单但有点枯燥的公式变换,我们就能发现一个投资上非常重要的原理:要取得高股权投资回报,核心是要把握四件事:
1、获得尽量高的成长性溢价:寻找到能够持续高盈利成长的公司; 2、获得尽量高的市盈率套利溢价:争取到高套利价差-买低卖高;
3、尽量低的稀释效应:选取资金依赖度低,股权溢价力高的企业,控制好融资节奏;
4、投资周期:同样的回报倍数,投资周期越短,年化回报率越高
有时我们用销售(如对尚未盈利的互联网企业通常用市售率)或资产(如银行通常用市净率)或流量或用户数作为企业相对估值的指标,是因为被考察企业可能正处于非稳态中。也就是说,企业投入太大,还没有进入到规模化,利润率尚未体现出来,只好用相对合适的指标来估值。
这四点最核心的是第一和第二点。
第一点它代表的就是一个企业的“内在价值”,反映了投资人对“价值”的把握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股权投资人第一白癜风专家哪里最好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dhg/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