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博会上,影视馆内市民体验飞船VR模拟技术。南方日报记者鲁力摄
中国东方演义艺术团文博会专场演出。南方日报记者鲁力摄
参观人员在文博会上拍摄人形机器人。南方日报记者鲁力摄
深圳南山展台教育机器人衍生的编程舞蹈。南方日报记者鲁力摄
从年创办至今,“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已走过了20年。
这是文博会展会规模、观众数量、国际化程度不断攀升的20年:时至今日,文博会已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将汇聚海内外10多万种文化创意产业展品,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
这也是深圳文化与经济交相辉映、蓬勃发展的20年: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较年增长约19倍。如今,深圳文化企业数量已超10万家,孕育出阅文、华强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从业人员超过万。
让经济融入文化,让文化浸润经济。深圳这座文化传承并不具优势的年轻之城,依托文博会的举办,催生出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
●徐烜和徐怀
文化产业渐成支柱
“深圳以外来人口为主,哪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圳人的心思都在赚钱上,不在文化上。”时至今日,不少人仍有着这样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深圳对文化发展的布局和规划,由来已久。
早在年,深圳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的战略目标,提出将文化产业培育成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年,深圳更进一步,确定与文化部等国家部委联合创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首届文博会便取得了空前成功:当年,共有余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合同成交额和意向成交额总计达.9亿元。
文博会的落地和成功举办,为深圳的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再添了一把火。
20年间,深圳的城市文化愈发独具特色、开放包容。
文化流动理论认为,文化是流动的观念,流动的人群是文化流动的承载者。深圳有着庞大的年轻流动人群,更能兼容并蓄,接受多元文化。从“来了,就是深圳人”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广为人知的深圳观念,都是深圳文化包容、多元的真实写照。
20年间,深圳的文化产业更为高效、高产、高能。
20年来,深圳在“全球文化圈”也更具影响力、话语权。
大芬油画村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商品油画生产、交易基地,也是全球重要的油画交易集散地;罗湖区水贝街区珠宝产业基地汇聚了多家黄金珠宝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基地出口额占全国的60%以上;深圳出品的《咏春》开启全球巡演,向世界诠释新时代的东方之美……
从昔日的“三来一补”到如今的文化特色城市,在文博会的影响与带动下,文化的力量,正在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深圳经济社会各领域中。
文化企业遍地开花
这是深圳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20年,更是深圳文创企业“遍地开花”的20年。
文博会作为文化产业的风向标,也和高交会一样,孕育出不少优质企业,成为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加速器”。
让你远离繁忙工作的“欢乐王国”,可能就由深圳企业一手建起:来自深圳的华强方特,主题乐园产业已推向纵深发展,在全国多地推出中国古文化、动漫乐园等不同特色和主题的乐园项目。
让你怡然自得的休闲假日,可能也有深圳企业参与:从世界之窗到北京欢乐谷再到重庆玛雅海滩水公园,深企华侨城始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全国多地的游客带去独具魅力的文旅体验。
让你工作之余得以喘息的“摸鱼放松”,也多由深圳企业出品:音乐流媒体、在线电子书、自制网剧、网络手游……深企腾讯,已经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文化内容矩阵。
……
根据年发布的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深圳企业占有两席,华侨城及华强方特名列其中。
头部企业“群星璀璨”,深圳的中小型文化企业更是“遍地开花”。
LED显示领域的艾比森光电、视觉科技与应用领域的丝路视觉、影视制作领域的中汇影视、专精于视觉创意的点石数码、擅长视觉特效的洛克特……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能找到深圳企业的身影。
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共有市级文化产业园区80个,文化企业数量超10万家,就业人数超过万人,文化产业保持着年均20%的增长速度,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这些数字背后,是深圳文化企业的旺盛生命力,更是深圳文化产业的不竭创新力。
为深圳制造插上“文化之翼”
站在近米高的建筑楼顶,纵身一跃,但很快,他又像一只飞鸟冲上云端,背后的巨大高科技翅膀伸展自如,迎着阳光闪耀……4月27日,在深圳设计周开幕式上,深圳城市形象片《敢为人先》首发,随后迅速“出圈”。
从《敢闯敢试》到《敢为人先》,这一系列城市形象片里所体现的创新精神与“深圳设计”的精神内核同频共振。它们不仅向全球设计师展现深圳科技之城的魅力,也把深圳故事传递到世界。
深圳,正在经历一场由新质生产力引领的文化产业变革。科技,作为这一变革的驱动力量,正与深圳的产业深度融合。
近年来,深圳积极开拓创新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制造”“文化+贸易”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文化+”模式已掀起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全新潮流。
“文化+科技”成为深圳文化产业的耀眼名片。作为创新之城,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科技”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把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予以推动。一批文化科技企业在此迅速崛起,其中,超25%的规上文化企业具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
“文化+科技”,为深圳制造插上“美学之翼”。作为国内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深圳设计产业呈飞跃式发展。目前,深圳拥有各类工业设计机构约2.2万家、工业设计专业公司多家。深圳设计周、创意十二月等品牌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深圳设计”已经成为世界设计领域的重要力量。
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也成为了深圳品牌打开海外市场的重要方式。当科技感、高端制造正在成为国货的新标签时,一批设计感十足的“深圳制造”产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保留至今,在全球市场不断走红。
在“汉唐荣耀版”车型中,比亚迪巧妙地将“汉唐盛世”的元素融入到车辆的设计和制造中。无论是车身的线条、车漆的色彩,还是内饰的细节,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韵味和气息;大疆对于无人机产品的命名,也有其独到之处:精灵、悟、禅思、如影、灵眸、御等,每个系列产品的命名充满着东方文化的美感和禅意。
“文化+消费”,让新型消费热力十足。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深圳第四届山海艺术节、德中春日游园、唤醒咖啡节等文商旅活动陆续悉数亮相;观非遗表演、寻文化地标……各类国潮活动在多个商场上演,引发众多网友直播打卡。各大核心商圈及潮流门店均聚焦深圳新体验、新亮点,将逛、购、玩、乐等潮流文化结合一起,打造消费新模式。
周末的甘坑客家小镇里总是热闹非凡,随处可见身穿汉服的姑娘在古朴的建筑旁拍照;大芬油画村年产值45亿元,已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油画交易集散地……如今,“文化+”模式精彩亮相的生动案例,在深圳俯拾即是。
■观点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胡鹏林:
文化科技助推
深圳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文化科技是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工具和动力引擎。近年来,深圳文化产业推陈出新、提质增效,出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数字创意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时尚产业数字化转型方案等,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也为文化产业催生新场景、新业态。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胡鹏林认为,深圳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主要表现在传统业态的再创新、培育新型业态等方面。传统业态的再创新,即在传统道路上走出一条新路,如无人机是传统业态,但是近年来不再局限于大疆无人机的拍摄,而是大力推动科比特、大漠大等企业发展低空无人机表演,融合了无人机编程、智能无人机制造、无人机表演设计等;培育全新的文化业态,如电竞、短视频等新业态。深圳发布《关于建设国际电竞之都的若干措施》,支持DYG、4AM、STE、狼队等国内一线电竞俱乐部落户,打造了天美电竞制作中心,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电竞联赛、王者荣耀冬冠赛等特色赛事。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数字文化产业一直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ciwangnai.com/tzysbj/12846.html